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乡村好“丰”景 奏响“硒”望曲
方正县60万亩富硒稻谷喜获丰收
文章字数:1861

   富硒大米喜获丰收。  
  马宇兵 本报记者 郝欣文/摄
  金秋时节好“丰”光,稻谷飘香秋收忙。连日来,方正县松南乡万亩富硒水稻种植基地里,稻农趁着天气晴好开展秋收作业。收割机穿梭在田间,切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十几分钟就将一亩地里的水稻收割完毕。
  记者从方正县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方正县110.8万亩农作物长势喜人,预期产量达到37.5万吨,其中,富硒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全县正推进收割进度,将“好收成”化为“好收入”。
  从“富硒”到“富民”,从农民合作社到产业联合体,从标准化种植到现代化加工,方正县全力擦亮“中国富硒稻米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在这片“硒”望的田野上,正上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振兴好戏。
  创建“联合体” 助力黑土地提质增效
  金灿灿的稻穗在阳光下随风摆动,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作业。松南乡红星村水稻种植户张彦华和乡亲们跟在收割机后,把一袋袋稻谷运回粮仓。
  “今年,我们加入了‘联合体’,种子、化肥都是统一按团购价送上门,收割后企业统一收购稻子,价格比市场均价还高。”张彦华告诉记者,如今种粮省心又省力,除留下口粮外,今年,他种植的12亩富硒水稻,将为全家增收3万余元。
  张彦华口中的“联合体”,全称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去年,松南乡以龙头企业“秋然米业”牵头,成立了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稻农由“抱小团儿”改为“抱大团儿”,全乡6家合作社集体加入“联合体”,3500户水稻种植户与企业签下富硒水稻种植订单,订单种植面积达31000亩。
  在松南乡党委书记刘海军眼里,成立“联合体”不仅是量变,更是一种“质变”,他给记者算了“三笔账”:成立“联合体”,首先能算好“品牌账”。“联合体”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销售的模式,既保证了产量又提升了品质。其次,能算好“服务账”,“联合体”产前、产中、产后都可为农户提供服务,合作社通过联合体机制也实现相互联结,“抱大团儿”争取更多市场主动权。最后,还能算好“增收账”。加入“联合体”农户采购农资价格更低,签下种植订单,保底收购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了普通农户抵御种植风险的能力。
  截至目前,方正县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11个、家庭农场达4279个,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12家,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集约化经营、现代化耕作的程度不断加强,为黑土地注入新活力。
  产业化升级  稻米加工走进智能时代
  从田间地头到稻米加工车间,“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托起方正富硒稻米的产业链条。
  位于方正县宝兴乡的“新龙米业”是方正县富硒稻米加工企业的代表。走进企业厂区记者看到,一辆辆卡车正等待装车,一袋袋刚刚打包的新米通过自动传送带运送到车上。“我们的大米已经远销至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刚刚装满的这一车要发往山东。”企业董事长王德刚告诉记者。近几年,方正县一直主推富硒大米品牌,为做强这一品牌,“新龙米业”在种植环节引入深圳一家公司的高端富硒肥,利用高科技产品提高大米种植中的硒含量,增加大米附加值,如今已初见效果。
  2021年,“新龙米业”投资1.8亿元,建设了年产40万吨稻米的智能无人无尘全自动加工厂房,并已投入使用。新建的生产线全自动化程度更高,稻米的加工精度更高,随着生产线作业,稻粒在机器中不停地翻转,经过38道工序后,一粒粒晶莹的新米装袋、装车,运往全国各地。“以前16个人一天能生产出来的大米,新生产线投用后,只需要2个人就可以高效完成。”企业技术总监郭兴刚说。
  从“富硒”到“富民”  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市场对富硒产品需求的扩大,富硒大米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凭借品牌效应,‘方正大米’获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方正大米’的品牌价值达123.69亿元。”采访中,方正县副县长高守星告诉记者。
  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让方正自古享有“塞北小江南,龙江鱼米乡”之美誉,更培育出了享誉全国的“方正大米”地理标志品牌。近年来,方正县全力壮大发展稻米产业,擦亮“中国富硒稻米之乡”金字招牌。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方正县坚持打“富硒牌”、走精品路,充分释放富硒水稻资源潜能,形成了以富硒稻米种植为基础、以富硒稻米加工为龙头、以富硒稻米技术创新为突破的产业发展“方正模式”,有效提升了方正富硒稻米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富硒稻米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米。”高守星说,下一步,方正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稻米产业发展战略,按照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的总体思路,补齐产业体系发展短板,以富硒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