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文明之花繁茂冰城大地
哈尔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巡礼
文章字数:3805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  
  本报记者 姜雪松
  文明实践硕果累累,时代新风浸润人心。9月的冰城大地,秋高气爽、生机勃勃,文明之花竞相开放。
  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吹遍社区乡村,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哈尔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阵地。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哈尔滨市创新方式方法,坚持把志愿者作为主体力量、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基本形式,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一次次生动鲜活的文明实践、一项项便民惠民的志愿服务,犹如一颗颗文明的“种子”,悄然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让大美冰城时时彰显文明形象、处处激荡文明之风。
  搭建新平台 打造文明实践“大矩阵”
  走进通河县富林镇长兴村,村口仿古牌楼,绿树掩映,村内小桥流水,院落整洁。整齐划一的节能房屋,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让人们在移步观景中惊诧于乡村面貌的巨变。
  通河县委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县的龙头工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德美通河”为主题,深入践行怀仁、明礼、启智、守信、行孝、限节“人文六德”,大力提升产业富美、生态宜美、乡风淳美、文化尚美、社会和美、环境优美“城乡六美”,做到以德铸魂、以美塑形。
  巴彦县将县人民会堂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内设志愿者之家、科技科普室、图书馆等。同时整合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好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活动场所“五大平台”。做到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志、有实践制度、有专人负责、有课程安排、有效果评价。
  在道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在景色秀丽的滨江湿地附近,由民主镇胜利村原民胜小学校址改造成,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内设文娱活动室等10个功能室,成为“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通河县、巴彦县、道外区的文明新气象正是哈尔滨市发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哈尔滨通过有效挖掘和整合现有资源,唤醒及盘活沉睡资源,以改扩建为主,科学优化配置,做实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目前,各区、县(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817个,基本实现了区、县(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打造纵横贯通的文明实践“大矩阵”。
  哈尔滨还统筹农业、教科、文体等行政资源,打造便民式、多元化共享型、精准化的文明实践平台。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文明实践广场20个、文明实践点138家、文明实践基地34家、文明实践窗口129家、志愿服务驿站45家、志愿服务点3308个。组织256家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质效。
  唱响主旋律 宣讲红色思想“零距离”
  2021年6月,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正式投用。它不仅是当地的新地标,也成为木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大爱的奢侈。”2018年,新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马旭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献给家乡木兰县,用于教育、公益事业。这一大义之举不仅“感动中国”,更让马旭成为家乡的英雄。
  如今,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已成为弘扬马旭精神、抗联精神的主阵地和红色旅游的“打卡地”。全省各部门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走进这座红色教育展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让红色基因深植于心,牢记初心使命。同时,这里也是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
  传思想、学理论、种信仰、育新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哈尔滨创新形式,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群众语言”,第一时间把党的新思想、新政策传达到基层,激励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道里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组织理论宣讲志愿者开设道里区文明实践中心“学懂大道理 共建大道里”大讲堂,线上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等党的先进理论,宣讲视频点击量达万余次。
  道里区还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录制“欣欣向荣大道里 赓续传承向未来”道里区第一届网络春晚、“欢乐元宵 喜乐道里”元宵节主题宣传片、“文明祭祀 云端诵读”清明节线上诵读活动、“中国梦·劳动美”五一劳动节线上演出、“云上端午 诗意道里”端午诗会、“浓情话中秋 家国共团圆”线上中秋晚会等文明实践活动,以传统节日及重要的时间节点为依托,组织全区优秀文化志愿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传统文化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以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已组织全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线上线下活动共300余次,各类线上活动点击量共计10万余次。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传到哪里。哈尔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始终把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组织模范典型、身边好人、各级干部、驻村队员、“五老”人员、新乡贤等作为宣讲员,推出“理念宣讲一刻钟”等宣讲活动,用“小话题”反映“大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零距离”。
  厚植新风尚 传递志愿服务“正能量”
  “一抹志愿红,温暖一座城。”在阿城区,头戴“小红帽”、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爱心凝聚力量,感动来自身边。阿城区文明办组织开展“志愿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招募活动,创新构建起“街道社区吹哨,志愿者报到”的志愿服务模式。让有爱有为的志愿者们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奋战在疫情防控、政策解读、中高考助考、便民服务、帮老助困、防疫消杀、保护环境、社区排查等工作一线。
  借助网络实现“点对点”,是哈尔滨市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按照有统一标准、有活动场所、有组织人员、有志愿队伍、有项目菜单、有特色品牌、有成果展示的标准要求,哈尔滨市规范梳理了1+8+N工作管理运行模式,并通过线上 “新媒体+”的宣传模式,着眼文明实践数字化连结,建立“哈尔滨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构建“微信、微博、抖音”等云阵地,推出“文明实践码”“文明实践地图”等新载体,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活动“一码可查”“一图可视”,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实现中心、所、站有效衔接,确保全链条的联动配合和文明实践活动开展。
  手中有队伍、活动有项目、实践有效果。哈尔滨发挥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等单位在职人员的作用,建好志愿服务组织、组建好志愿队伍,发挥乡土文化人才、致富带头人、科技支农人员、返乡创业者作用,把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组织起来,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开展政策宣传、小区防控、核酸检测、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弥补了基层力量的不足,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真正成为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打卡地”和发挥志愿服务功效的“孵化器”。
  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突破140.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2%,占全省志愿者人数的28.3%;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4107支。“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冰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聚焦惠民办实事 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走进方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墙上“群众办事动动嘴,干部代办跑跑腿”公示十分醒目。
  在这里,党员干部、志愿者承担了为群众代缴代办的综合服务,各类民生事项办理,老人日间照料、孩子放学看护、各类矛盾调解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方正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县所有村屯开展的“移风易俗树时代新风”活动中,群众参与度达到90%以上。
  哈尔滨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注重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坚持“群众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的标准要求,让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基层群众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为乡村振兴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和价值引领,强化文化和精神推动。
  哈尔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共性的现实需求,立足于新时代新作为,精心设计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可重复、能持续、有实效的志愿服务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善小常为点亮冰城”“爱心手环”“爱心送考”“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天使之翼”“筑梦启航”“关爱你的残疾邻居”“科技四进”等志愿服务项目近30个。
  哈尔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情系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之所急。切实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以工作实绩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年初以来,各区县(市)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先后开展“追梦讲堂”“百科知识大讲堂”等理论宣讲500余场次,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以及农技专家讲座、绘画讲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开展“文明交通 志愿先行”“文明用餐 节俭惜福”“打造冰城旅游名信片”“喜迎二十大·志愿再出发”以及“七五”普法等主题实践活动3500多场次,服务群众200余万人次。
  文明实践浸润人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下一步,哈尔滨市坚持闯字当头、干字当先,积极探索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同群众现实需求契合起来,多渠道推动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实现“工作实效”转化为“群众实惠”,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