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实施都市圈极化策略强化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文章字数:3838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陈烨
  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高水平建设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和哈长城市群,提高省会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度,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省委书记许勤在参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哈尔滨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龙江要振兴,哈尔滨必须率先振兴,强化省会责任、树立省会标准、展现省会作为,在全省城市中不断提高首位度,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实现晋位争先。加快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实施都市圈极化策略,是进一步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率先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选择。
  都市圈是区域发展的空间载体,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哈尔滨通过实施都市圈极化策略,可以有效推动要素集聚,扩大城市规模,提高首位度,使哈尔滨大到足以创造落户、安居、就业的良好环境,以低成本抵御严寒气候等不宜居因子负面影响,放大共享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性价比,成为区域能够吸引人口、留住人才、创业发展的集聚节点,从而迅速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形成规模优势,再沿着发展轴带,向外辐射溢出,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源。
  促进人口集聚是实施都市圈极化策略的重要前提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区域发展决定因素。资源环境是客观的定量,人口作为变量凸显重要作用。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口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吸引人的城市,就一定能够吸引投资,就一定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就一定具备发展动力和活力。哈尔滨是一个因移民而兴的城市,仅用不到三十年就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三十余万人口、十几万外国侨民、商贸发达的国际化都市,其发展速度不亚于当今的深圳。近些年,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哈尔滨人口流失问题日益突出,高精尖人才流失更值得重视和警惕。在全省人口不断大量流失的大背景下,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发挥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实现局部相对集中,成为阻止全省人口进一步向关内和沿海迁移的节点,也为进一步激发哈尔滨城市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实施人才战略,以政策“引”人,以环境“吸”人,占领人才争夺制高点。发挥哈尔滨对俄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吸引俄罗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人才,构建东北亚人才高地,成为区域创新锚地和经济增长极。
  走本地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都市圈极化策略的重要内容
  哈尔滨是大城市也是大农村,“二元化”结构突出,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家保护耕地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下,哈尔滨耕地面积的刚性和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的确定性,决定了农村地域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农业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从农村现实看,实现就地工业化、城镇化的动力不足、潜力有限、带动性不大。现状农业生产虽然条件和基础较好,但还未走出一家一户分散耕种状态,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没发育成型,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突破也面临很多困难,农民收入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同时,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人口大幅减少,农房大量闲置,年轻人大量流失。随着老一代农民逐渐失去种地能力,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或不会种地,农村人地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人地矛盾会逐步突显并有别于其他省市。推进农民离土进城又与加速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经营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走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全面实施农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双轮驱动”策略,吸引哈尔滨周边市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农民收缩集聚、农业种植规模扩大,耕地向现代农业生产主体集中,加工业向园区集中,这既符合本地的发展实际,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
  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都市圈吸引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城市政府发展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是吸引人口和人才落户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市民体验生活乐趣、分享城市价值,从而有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内在要求。作为“冰城夏都”哈尔滨的人居环境国内外知名,独具特色优势,需要克服的短板仅是冬季对室外寒冷的恐惧和供暖对环境质量影响。世界上最美丽、最具幸福感和适宜人居城市排名中,加拿大的卡尔加里、芬兰的赫尔辛基、挪威的奥斯陆等高纬度城市均名列前茅。因此,哈尔滨应通过新区拓展、老城更新、功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供暖方式和能源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与继承、生态修复保护、滨水空间开发、文化导向,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适宜居住、适于创业、可体验、绿色、和谐、美丽、生态城市,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冬季城市”。重点是建设满足北方居民气候特点的寒地生态住区;创建能够满足国际高端人士居住的国际社区;打造人性化、有气候防护设施、地上地下结合的、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的便捷交通系统;打造沿江滨水景观,结合绿化、休闲、健身的“绿道”建立城市慢行系统;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品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卫生健康优美的城市形象,提升哈尔滨的吸引力。

  复兴多元城市文化是都市圈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化开放性有利于吸引高端人群定居创业发展,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越多元越包容,越能体现开放性,而国际化则是社会开放性扩大到全球的产物。哈尔滨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其主要特点就是开放、多元、包容,文化风格是时尚、优雅、浪漫。欧陆风情、金源文化、冰雪文化、建筑风貌、音乐传统、历史和人文遗迹等,使这座城市独具魅力。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功能转换,不仅是经济问题。现代化不仅是摩天大楼、国际机场、地铁等物质成果,更是一种适应现代性要求的文化规则。曾经是德国工业心脏的鲁尔工业区和英国重工业城市格拉斯哥以及美国内陆能源城市丹佛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传统工业衰败、高素质人口迁出。为走出发展困境,采取了文化复兴策略,发挥文化的外部效应,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要方向。以埃森市为中心的鲁尔工业区2010年获得欧洲文化首都称号;格拉斯哥成为苏格兰的旅游中心、休闲中心、文化中心和会议中心;丹佛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三大“创新繁荣之地”。因此,从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入手,再现哈尔滨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通过城市文化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变革,实现城市文化复兴带动经济转型,继承历史文化、升华冰雪文化、弘扬建筑文化、积累地域文化、提升艺术文化、开发工业文化,发展休闲娱乐文化、打造北方文化魅力之都。用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冰雪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带动休闲业旅游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大城市品牌营销是提升都市圈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城市品牌是无形资产,城市品牌营销是公共政策。城市品牌营销是以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整合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通过创新的理念,对城市整体进行形象设计和服务组合安排,为居民、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城市优势信息集成,以引导目标需求者做出有利于该城市的投资、消费、定居等选择。哈尔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过“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应依托多元文化特色资源,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活动等大IP品牌节庆活动为平台,全方位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城市风貌、迷人的美女帅哥、异国情调的风土人情,使哈尔滨成为“高颜值”的城市、浪漫的城市、全国全世界网民的“打卡地”,彰显“中国避暑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国际音乐之城”等诸多殊荣,打造“冰城夏都”城市品牌。
  实施哈尔滨都市圈极化策略的主要着力点
  构建协作治理圈。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统筹规划衔接。制定《哈尔滨都市圈规划》,以统筹设计推动都市圈的规范发展、协调发展,促进城市联盟产生,吸聚多元主体和投资合作项目,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的联动发展。推动宾县撤县设区和肇东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哈大绥一体化发展,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步伐。建设畅达交通圈。借助“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契机,发挥都市圈交通网络骨架作用,构建“1小时通勤圈”“两小时经济圈”,加强都市圈内重要交通节点的综合化建设、同城化发展,强化铁路、民航、公路、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有机衔接、便利换乘。突出高铁的特殊作用,在都市圈内组团开行公交化通勤列车。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服务水平,开通城际公交,推行“一票制”“一卡通”“联程票”等。打造紧密经济圈。构筑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统筹区域内产业分工和互补合作,以市场引导和政策调控为主,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聚集和互动。建立都市圈统一市场,推动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高效配置,促进内外双循环。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圈。围绕交通骨干网络,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化规划、建设、共享,重点补齐信息、文化、旅游、生态、能源等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都市圈内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兼容、合理共享,提高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建立合作联盟。建立政府主导的“哈尔滨都市圈合作联盟”“哈尔滨都市圈发展基金”,将之作为区域协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建立联合治理机制,协调解决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等制度性问题,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建设统一开放市场、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