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20世纪三十年代在哈尔滨生根、发芽的中国式摔跤,经几代人坚守传承再放异彩
薪火相传 冰城国跤迎来复兴春天
文章字数:3188

  赵永滨在省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现场裁判比赛。 
  金铭滨指导选手技术要领。 
  宫照麟讲述中国式摔跤在哈尔滨的发展史。 
  徐洋 刁佳帅 本报记者 张堃雷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古色街道与大戏台比武擂台的交相辉映中,一曲民乐合奏《沧海一声笑》拉开了本届省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的序幕。国跤手们站在擂台上,威风凛凛,仿佛武林高手比武对决。台下不时传来观众的叫好和助威声,将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经过3天的争夺,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大戏台落幕,共26枚金牌,东道主哈尔滨队一骑绝尘,斩获其中的10枚金牌。记者采访冰城中国式摔跤的三位“高手”,听他们讲述这项运动与哈尔滨这片热土90多年的情缘。
  宫照麟  曾获全市冠军,是编号001的省一级裁判员
  中国式摔跤是省运会唯一一个将赛场置于室外的单项比赛。之所以如此,裁判长宫照麟介绍说:“把赛场设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室外比赛,一是中国式摔跤在上世纪30年代在这里兴起,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二是要让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重归群众中,更加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参与这项运动;三是通过赛事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助力经济发展。”
  摔跤运动历史悠长,在国内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早期人类抗击野兽、征战沙场的技能,更是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体育运动。千百年来,中国式摔跤不断融合发展,在清朝时达到鼎盛,从宫廷到民间逐渐成为一项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盛行于京津冀地区。民国时期,清廷摔跤手散落街市,收徒传艺。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式摔跤在哈尔滨生根,在老道外百花园发芽,在经历了七八十年的盛行后几经沉浮。近年来,在民族自强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式摔跤等民族体育项目再一次焕发生机,阔别大赛30年的中国式摔跤重归全运会等全国重大赛事,并且走向国际赛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式摔跤在黑龙江发展得非常好,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等地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也有一大批冠军级的老师傅。”宫照麟说,“当时哈尔滨市总工会经常组织比赛,轴承厂、东安厂、量具刃具厂等大厂有很多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工人,他们很热衷这项运动。那时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比赛的成绩也很好,杨喜滨拿到过四运会的74公斤级亚军,这是黑龙江第一枚全运会奖牌。六运会时,姜佰秋拿到了+100公斤级金牌,这也是黑龙江国跤选手获得的第一块全运会金牌。”
  在那个中国式摔跤最火热的时期,在王为学、杨佩龙老师的指导下,黑龙江出现了一大批国跤好手。李忠山、杨喜滨、姜佰秋、王凤来、李铁增、任守滨、韩学忠、兰希波、宝力德等在省内国跤界都很有名望,很多人慕名来拜师学艺,宫照麟就是其中之一。
  1965年,宫照麟出生在哈尔滨,自幼习武,先后师从李文奎、杨佩龙学习摔跤和柔道,对中国式摔跤极为热衷,曾三次参加哈尔滨市中国式摔跤比赛并拿到过冠军。而立之年后,宫照麟转入裁判工作,1988年,他成为首位中国式摔跤省一级裁判员,编号001;2016年又取得中国式摔跤最高级别——国家级裁判员资质。同时,他也是柔道项目国际级裁判。
  金铭滨  四十余载坚持推广初心不改,还要再干十年
  看着赛场上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看台下的金铭滨微笑着点了点头。作为见证了中国式摔跤在哈尔滨从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亲历者,66岁的金铭滨感慨颇多。
  “我1979年开始练习中国式摔跤,当时中国跤在哈尔滨非常盛行,工厂、公园、江边广场都能看到有人在练习。尤其是有了王为学老先生的指导,可以说把哈尔滨的中国跤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金铭滨说,王为学称得上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泰斗级人物。
  但随着1992年中国式摔跤从全运会项目中被“拿”下来,中国式摔跤的热潮也渐渐冷了下来。“练中国跤的人一下子变少了,也没有什么队伍了。”金铭滨感慨地说。
  为了能让中国跤在黑龙江一直延续下去,金铭滨一直坚持组织爱好者一起练习。2009年前后,满怀着对这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之情,金铭滨开始收徒传艺。“招人、租场地、组织比赛,都是自费的。那时候主要是在轴承厂文化宫训练,中间也搬了好几个地方。”
  2012年,金铭滨组织了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2015年,金铭滨还在东北林业大学组织了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比赛,为更多爱好者提供了切磋交流的平台。金铭滨说:“大学生练中国跤,不仅能强身健体,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咱们练中国跤讲的是武德,‘点到为止’。摔跤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个相互保护。中国跤的技法非常丰富,有几十种,讲究‘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很适合年轻学生练习。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希望各高校都能开展起来。”
  本次省运会赛事中,金老师始终在台下默默关注着比赛。黑龙江大学派出庞浩宇、邓明媛、许洋和王欣一男三女参赛,最终收获一金三铜。赛前,金老师还跟他们“过了两招”,指导了一下技术要领。
  从1979年开始接触中国式摔跤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无论中国式摔跤如何历经波折,金铭滨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跤的推广。“中国跤不能断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要再干上十年。”金铭滨说。
  赵永滨  潜心练功学艺持续钻研,希望“女”承父业
  中国式摔跤在哈尔滨这片热土上得以延续至今,薪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国跤人的执着付出。如今,“80后”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已经成为传承弘扬中国式摔跤的中坚力量,赵永滨便是其中一人,他对中国式摔跤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
  1984年,赵永滨出生在哈尔滨,他从小就喜欢武术,中学时练过吴氏太极拳、八卦掌等。20岁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量具刃具厂工作。
  “我在部队时看过中国式摔跤,到了工厂里,又听到有关中国式摔跤的一些传说,就特别感兴趣,想学,可惜打听了半天,也没个结果。”从小对武术痴迷的赵永滨由此开始了探寻中国式摔跤的道路,在他心里一直想要证实一件事,中国传统武术到底行不行?中国式摔跤是不是真的那么神?
  从2004年起,赵永滨通过各种方式四处打探有关中国式摔跤的消息,直到2015年,他通过QQ上一条不起眼的信息,辗转联系上了金铭滨老师,从此迈进中国式摔跤的大门。他开始潜心练功学艺,以求解存于心中多年的疑惑。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裁判员培训班,赵永滨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国家三级裁判员资质。通过深入学习,他对中国式摔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这项运动。
  “中国式摔跤确实很实用,能一招制敌。它不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好项目,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需要更多人去传承和发扬。”赵永滨说。
  苦练了几年,从未登场比过赛的赵永滨对比赛充满了渴望。血气方刚的他渴望站在赛场上一展身手、证明自我,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行。然而,2019年的全国锦标赛和2021年的全运会,赵永滨都错过了,留下终身遗憾。
  “随着年龄增长,比赛的机会要更多地让给年轻人。但如果有机会能参赛,我一定全力以赴去圆梦!”说这话时,赵永滨内心是矛盾的,一面是为了项目的整体发展,一面则是自己心中的夙愿。纠结之后,赵永滨继续安心做裁判员工作,这样他才能与自己的梦想保持最近的距离。
  “或许我真的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了,但我希望女儿能帮我实现梦想!”女儿出生后,赵永滨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望女成凤的他每次看电影《摔跤吧!爸爸》,都禁不住落泪。
  如今,女儿已经7岁,赵永滨常带女儿去摔跤馆,希望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孩子的兴趣。“中国式摔跤要发扬光大,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我希望女儿能喜欢上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即使她将来不能成为专业运动员,也会从中得到健康和快乐,磨炼意志品质。哪怕就做一名裁判员,这也是一种传承。”
  结语
  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民族传统体育方兴未艾,中国式摔跤——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再度迎来了春天,全国各项锦标赛、冠军赛及地方赛事如火如荼。在阔别了近30年后,2021年,中国式摔跤再次回到全运会大家庭。而正是有了几代人如同“阿甘”一样的坚守,同心同德,为民族传统体育复兴大业添砖加瓦,才让中国式摔跤在这片大地上继续发扬和传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省运会再出发,国跤未来可期。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