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东北林大“英语角”
文章字数:2415

  □ 赫崇明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学习。其时,“文革”结束,百业待兴……从文化沙漠中跋涉过来的人们如饥似渴地学科学、学知识,整个大学校园被浓浓的求知、求是氛围笼罩着,气象喜人,催人奋进。
  在学校主楼南侧的一片杂树林里,有一个被一群英语爱好者狂热追求的“英语角”(English Corn)。每天天刚放亮,各系的学生便会从学校的各个角落纷纷涌到杂树林来。有的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用英语交谈,有的旁若无人地高声朗诵英文诗,更多的则是一个人手捧书本在低声诵读英文……在林子深处还有人高唱英文歌曲《伦敦桥》(London Bridge),于是,小小的“英语角”沸腾起来了。
  东北林大建校突出一个“林”字,整个校园种植几百种各色树木上万株,其中,不乏稀缺珍贵的树种,绝对是省城高校园林绿化之冠。每到春夏之交,千树万树,叶绿藤青,整座校园被一片写意的绿渲染着,碧波荡漾,柳浪闻莺……此时的校园,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林”大了。“英语角”所在的杂树林,更是绿得活跃,绿得喧嚣,绿得激情,绿得可爱……
  在一棵红松树后,有一名身穿红底黄花上衣的女学生,正在用清纯的牛津腔朗诵雪莱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声音甜美,回味绵长……苍翠的杂树林映照着尖尖塔顶的俄式学校主楼,东北林大校园在朝阳中很有些异国城堡的风情色调。我手捧着马克吐温的英文版《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在距离女学生不远处的一棵白桦树下认真地诵读着,有微风不时地送来女学生清纯的牛津腔英语……我在心里问自己:一个农村装束的女孩子,怎么能读出如此优美的牛津腔英语来呢?有几次我想放下自己的书本,走过去同她聊上几句,当然要用英语。但是,每当看到女学生那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状态,我就不得不止步了,我不能去浪费一位如此优秀学生的宝贵时间。在这片杂树林里,能享受到这样标准的牛津腔英语我就知足了,何必还要去打扰人家呢。
  T教授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闲暇时,T教授也常常光顾我们的“英语角”。这位南京林大毕业的高材生,英语底子厚,再加之在国外的几年留学,英语水平相当了得。他用英文为我们讲演,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他能一口气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的大部分章节背诵下来,记忆力惊人,常常令我们啧啧称奇。“文革”中我曾在北方交通大学学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很得T教授的赏识。他常常带给我一些英文原著专业教材和一些英文文学名著,督促我读原著,学原著,培养学习趣味,扩大英文视野……在T教授的提携下,我的英语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为我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外文基础。
  杂树林里,有一块英语口语活动阵地。每天都有许多学生集聚在这里,练习着说一些实用的英语口语,差不多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英语900句》(English 900),内容有天气、出行,也有住宿、购物……范围几乎涵盖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有两个帅气的男学生侃侃而谈,对答如流,标准的牛津腔吸引了不少学生钦佩的目光。有一段时间看不到这两个帅气的男学生,后来听说他们俩去参加全国高校英语口语大赛,后来又听说他们俩获得大赛的优秀奖,再后来又听说他们俩一起出国留学去了。
  XX系的一群英语爱好者编排了一出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片段,一名高个子的男学生饰演男主角罗密欧,一名漂亮的女学生饰演女主角朱丽叶,他们演练的认真,口语、对话都很规范,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有一天,有两名女学生找到我,说是要邀请我扮演剧中的劳伦斯神父,我有些诧异。因为我从没演过戏,连中国的戏都没演过,扮演一个外国的老者,实在让我犯了难。但是,考虑到人家开口求人难,我又不好断然拒绝,于是便说拿来剧本试试看。经过几天的学习 ,看看还行,于是答应下来。演出那天,我发挥的还真不错,演的很成功,同学们说要感谢我的参与,我说要感谢大家赐给我一次登上舞台的好机会。
  H同学是音乐天才,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考音乐学院而考到东北林大来了?那时还没有音乐特长生的说法。H学生学的是建筑专业,这使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宗璞先生的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呵呵,建筑与音乐原来有如此密切的渊源。H学生喜欢唱英文歌曲《伦敦桥》(London Bridge)或者《泰晤士河》(Thames),音域宽广,牛津味十足,听其歌唱,真的把我们带到了英伦三岛去了。每次我们从他的身旁走过,他都会耸耸肩头或者挥挥手臂,向我们问候,那样子很绅士。在我们入学一年后,H同学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离开了这片可爱的杂树林。
  有一天我夹着书本去阶梯教室听课,在学校主楼前看到一名穿红底黄花上衣的女学生被一群同学簇拥着送上一辆中巴车。在中巴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看见那名女学生流着眼泪挥手向大家告别。我问身边的一名学生,才知道女学生是去国外留学的。毕业若干年后,我在一个市的林业局当领导,有一天,在英文版的《森林》(The Forest)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林业生态的现实意义》的文章,作者署名贺兰山,工作单位是中国林业科学院。我想,如果没有搞错,作者或许就是林大“英语角”那个身穿红底黄花上衣的女学生,因为,从照片上看还隐隐约约有她当年的影子。
  在东北林大学习的几年间,我一直是“英语角”的积极参加者,而且一直坚持到毕业离校。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还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这些人中,后来肯定出了不少人才,或在国内或在国外,只是毕业后很少联系,很多情况都不知道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一次回到东北林大的时候,母校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学校主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加年轻了,学校体育场、体育馆增加了许多现代元素,教学实验大楼雄踞学校一隅,俯视着校园葱郁的林海,还有歌声中那些为振兴中国大林业而奋发努力的学子们……多院系多学科的组合支撑着林大踏进了211大学的行列,正向着双一流大学奋进着。我想起了学校主楼南侧那片著名的杂树林,也不知道那个“英语角”还存在着或者早就消失掉了?心中掀起一片波澜,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那些亲爱的同学,你们还好吗?My old friends,where are you? I have passed my youth!(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作者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双城区林业局干部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