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守艺六十载 执刀为笔写传承
皮影雕刻师于九文想建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文章字数:1121

  于九文制作的皮影。 
  于九文钻研皮影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封娇文/摄
  一把刻刀塑尽喜怒哀乐。60多年来,从轰动全国的经典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到久演不衰的《鹤与龟》《白蛇传》,皮影雕刻师于九文用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雕刻出的数千影人,书写着哈尔滨艺术家对龙江皮影的坚守与传承。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于九文带着他的皮影在大洋彼岸、塞纳河畔、富士山旁留下中华文化的足迹,还推陈出新地实现了古老皮影艺术与现代机器人的同台表演。如今,78岁的他想用一生收藏的皮影建一座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到皮影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
  16岁拜师      
  六十载雕刻光阴
  说起这一生与皮影艺术的最初结缘,于九文表示,那时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1954年随母亲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于九文还在上小学,没有固定住处,生活困难得连学费都交不起。为了生计,1960年,于九文和同学一起考进了黑龙江省皮影剧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团前身),因为在剧团当学徒不仅一个月有18元的工资,还有宿舍可以解决住宿问题。
  在黑龙江省皮影剧团,16岁的于九文拜老艺人韩明礼为师学习皮影雕刻。当时于九文有师兄弟8人,但是两年后,学习皮影雕刻的只剩下他一人。于九文说:“学雕刻就得学绘画,还得学描线、着色等,很枯燥,也没什么补助,就靠着18元钱的工资生活,师兄弟们都陆续转行了。”
  从1964年开始,心灵手巧、学习刻苦的于九文便独当一面,一直到1991年退休,剧团所有剧目的皮影都是由他雕刻制作完成的。如今,于九文已经雕刻了60多年皮影。
  推陈出新  让机器人表演皮影
  从最初为了生计学习皮影雕刻,到爱上这门中华传统艺术,于九文在60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始终不忘让更多人感受皮影文化的魅力。在担任皮影团团长期间,他数次带团出国演出,在法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曾留下过龙江皮影的足迹。他和皮影剧团的演员们在日本一演就是6年,还曾为日本影法师剧团雕刻了《盘丝洞》全套76只、高1米的影人。
  于九文的爱人栾秀芬也是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皮影表演艺术家。1991年退休后,于九文与老伴一起,和剧团的几位老同志组成了久闻皮影剧团。2019年,他带团去美国参加中华彩灯艺术节,5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皮影艺术家,从北卡罗来纳州沿大西洋演出了4个半月,所到之处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于九文说,在美国,很多大人和孩子都喜欢《鹤与龟》《小羊过桥》等龙江皮影戏,每场演出结束,后台都挤满了欢呼雀跃、金发碧眼的孩子。
  除了将龙江皮影推广到全世界,于九文还推陈出新创作了荧光皮影。“我退休前写了个剧本叫《木兰从军》,特意在里面安排了一场夜晚骑马打仗的戏。将皮影用荧光颜料着色,紫外线灯一照,舞台上就只能看到皮影在动却看不到穿着黑衣操纵皮影的演员,这让皮影的演出往前走了一大步,在同行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下转第三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