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观察
文章字数:2714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王希 王雨萧 戴小河 魏董华
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引人关注。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做强市场,成为中国在更复杂多变环境条件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34.8%!
这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此数据十几年前曾达到67%。
与这一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高位,甚至有7年超过100%,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蔓延。进入2022年,全球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又加速世界格局变化。
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中国针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应对之策,更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反映。”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国家的经济体量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就越高。
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畅通国内大循环,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不仅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中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
对接“供给”和“需求” 畅通经济良性循环
3.3%——这是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前两个月,这一数据达到6.7%,创下去年8月以来的新高,但受国内疫情多发影响,3月份出现负增长。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对接好供给和需求。
疫情之下,投资、消费增速乏力,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突出。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稳住内需基本盘?
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形成强大生产供给能力,这是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坚实基础。
拥有超过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底气。
畅通产业链供应链,释放供给能力,是供给侧发力的关键。
以创新提升供给水平,让产品更加适销对路,以有效供给拉动需求,是供给侧发力的方向。
压减粗钢产能,布局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55.9万个,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400个,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加速跑”……一系列举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让中国制造“骨骼”更加强健,推动供给向高质量迈进。
开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但近期本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令回暖的消费再度承压。
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针对消费乏力问题,新的促进政策加快部署。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加快至9.3%,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的86%已完成发行……一季度,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传递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解决堵点卡点 让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4月10日,一份关乎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磅文件亮相。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形成统一大市场显得迫在眉睫。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打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全国一张清单”,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一系列措施将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有统一标准和规范。
今年初,《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外公布,标准建设都是其中要点。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物畅其流”。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4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快递网络乡镇网点覆盖率达98%……近年来,中国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加速向前”。
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4月18日,一场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部署10项举措。多部门也发出通知,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等,确保货运物流通畅。目前,全国物流不畅问题正在缓解。
拆除“路障”、扫清“壁垒”、打通堵点,只有国内市场高效联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
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曾几何时,外界曾有疑虑——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发生逆转?
“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向外界宣示中国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实践证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走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以外循环提升内循环效率和水平,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力量带动中国经济成长——
从原油到芯片,从消费品到新技术……中国进口“购物车”更丰富,“朋友圈”越来越广;日前,第131届广交会云上开展,吸引全球采购商线上“掘金”。
一季度,全国吸收外资延续两位数增长,不少外资企业加码在华布局。
“没有开放的促进带动作用,国内大循环就会成为‘独轮车’。”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能够推动形成中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以内循环稳固基本盘、争取主动权,走向更加波澜壮阔的经济大循环——
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随着中欧班列“跑”出“新里程”,重庆、长沙等地崛起为开放前沿。
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更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支撑,推动制度型开放,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如果说过去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体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应当在未来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居于更为核心的地位。
一手苦练内功,深挖内需潜能;一手坚持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只有以“一盘棋”的思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畅通内外经济循环体系,才能不惧风雨,迎来海阔天空的崭新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引人关注。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做强市场,成为中国在更复杂多变环境条件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34.8%!
这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此数据十几年前曾达到67%。
与这一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高位,甚至有7年超过100%,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蔓延。进入2022年,全球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又加速世界格局变化。
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中国针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应对之策,更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反映。”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国家的经济体量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就越高。
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畅通国内大循环,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不仅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中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
对接“供给”和“需求” 畅通经济良性循环
3.3%——这是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前两个月,这一数据达到6.7%,创下去年8月以来的新高,但受国内疫情多发影响,3月份出现负增长。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对接好供给和需求。
疫情之下,投资、消费增速乏力,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突出。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稳住内需基本盘?
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形成强大生产供给能力,这是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坚实基础。
拥有超过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底气。
畅通产业链供应链,释放供给能力,是供给侧发力的关键。
以创新提升供给水平,让产品更加适销对路,以有效供给拉动需求,是供给侧发力的方向。
压减粗钢产能,布局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55.9万个,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400个,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加速跑”……一系列举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让中国制造“骨骼”更加强健,推动供给向高质量迈进。
开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但近期本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令回暖的消费再度承压。
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针对消费乏力问题,新的促进政策加快部署。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加快至9.3%,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的86%已完成发行……一季度,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传递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解决堵点卡点 让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4月10日,一份关乎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磅文件亮相。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形成统一大市场显得迫在眉睫。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打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全国一张清单”,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一系列措施将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有统一标准和规范。
今年初,《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外公布,标准建设都是其中要点。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物畅其流”。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4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快递网络乡镇网点覆盖率达98%……近年来,中国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加速向前”。
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4月18日,一场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部署10项举措。多部门也发出通知,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等,确保货运物流通畅。目前,全国物流不畅问题正在缓解。
拆除“路障”、扫清“壁垒”、打通堵点,只有国内市场高效联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
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曾几何时,外界曾有疑虑——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发生逆转?
“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向外界宣示中国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实践证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走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以外循环提升内循环效率和水平,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力量带动中国经济成长——
从原油到芯片,从消费品到新技术……中国进口“购物车”更丰富,“朋友圈”越来越广;日前,第131届广交会云上开展,吸引全球采购商线上“掘金”。
一季度,全国吸收外资延续两位数增长,不少外资企业加码在华布局。
“没有开放的促进带动作用,国内大循环就会成为‘独轮车’。”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能够推动形成中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以内循环稳固基本盘、争取主动权,走向更加波澜壮阔的经济大循环——
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随着中欧班列“跑”出“新里程”,重庆、长沙等地崛起为开放前沿。
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更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支撑,推动制度型开放,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如果说过去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体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应当在未来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居于更为核心的地位。
一手苦练内功,深挖内需潜能;一手坚持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只有以“一盘棋”的思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畅通内外经济循环体系,才能不惧风雨,迎来海阔天空的崭新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