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遨游九天今凯旋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太空“出差三人组”平安“回家”
文章字数:3484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
   
  秋浓如酒时一飞冲天,春暖花开季载誉归来。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的怀抱。
  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
  神舟凯旋之时,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第6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顺势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

  回家之路
  6个月的太空生活转瞬即逝,回家的日子到了。
  4月15日晚,3名航天员向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恋恋不舍地回到神舟十三号飞船的返回舱。
  16日0时44分,神舟正式告别天和,踏上回家之路。
  离别之前,他们把天和核心舱设置成无人飞行模式,这是为了保证稳定在轨运行。
  绕地球飞行5圈后,9时6分,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指令,神舟十三号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9时30分,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
  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神舟飞船化作一颗流星再入大气层。
  此时此刻,位于戈壁沙漠的东风着陆场早已准备就绪,等候亲人九天归来。为了实现“舱落机临”的目标,连日来,直升机分队、固定翼飞机分队、地面分队等3支专业搜救力量,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进行了多次演练。
  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在预定区域着陆,落点近乎完美。
  时隔183天后,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平安回家。
  打开舱门,面带微笑,开舱手苏黎明热情地对他们说:“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
  欢迎回家,同样也是亿万国人想对他们说的一句话。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航天员王亚平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突破之路
  6个月前的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乳白色的长征火箭点火起飞,熊熊燃烧的尾焰点亮发射场上空夜幕。这是神舟飞船的第13次飞天之旅,也是一条屡屡打破中国航天纪录的突破之路。
  此时,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正在太空静待家人的到来。
  6次自主变轨、飞船俯仰调姿……太空中,神舟十三号向着空间站组合体逐步靠近……
  6时56分,神舟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构成四舱(船)组合体。
  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即通过天和核心舱下方对接口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
  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神舟七号任务时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的翟志刚,再次出舱时更显轻松。这一次,在他的带领下,航天员们还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上演了一段“群口相声”——
  第一个出舱后,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紧接着,即将出舱的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
  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的叶光富最后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
  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我国航天员首次通过手控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的交会对接;
  中国人首次在“中国宫”里迎新春、过大年……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翟志刚和王亚平分别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男、女航天员,这个纪录将至少保持到2023年。

  播种之路

  像鱼儿游来游去、盘起腿“悬空打坐”、浮在半空的水球……
  2013年,一堂特殊的“太空课堂”,几个奇妙的实验,像一支画笔为高二学生王楠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她的人生从此开始与航天关联。
  时隔8年,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与8年前一样,王楠认真观看了整场授课直播。只是,当“上课铃”再次响起,她已经成长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一名设计师。
  当年种下的梦想种子,如今正在开花结果。
  王楠说:“太空授课让我意识到,原来课本上的物理知识真能与航天产生关联。只要我坚持学下去,就有机会接近那片星辰大海。”
  现在,王楠如愿以偿。1996年出生的她,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萌新”,也是未来。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入驻中国空间站后的半年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天宫课堂”等持续不断地为广大青少年播种科学梦想,点燃青春梦想。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仰望星空。只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那么,这颗梦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多更加绚烂的花朵。

  未来之路
  2022年3月27日15时59分,完成空间站组合体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后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来时,为空间站运送了6.8吨的物资补给。别时,带走了大部分太空生活废弃物。
  送别天舟二号之后,神舟十三号的归程也进入了倒计时。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与天和核心舱分离,9个多小时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人生有聚终有散,所幸有散又有聚。
  就在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的5天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执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将与先期运抵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一起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天舟二号返回,也是为了‘让贤’天舟四号,合理运用货运飞船对接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副总指挥李志辉说。
  天和核心舱配置有5个对接口,其中后向对接口、前向对接口可用于对接货运飞船。天舟二号返回后腾出一个对接口,同在轨飞行近200天的天舟三号一起,静待天舟四号。
  事实上,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静待的,远远不止天舟四号一个。
  中国空间站工程即将进入建造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在今年年内发射问天和梦天2个空间站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2艘载人飞船、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首次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
  届时,一个由3个舱段、2艘载人飞船和1艘货运飞船构成的,总质量近100吨,乘载了6名航天员,还装载了空间生命和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大量先进实验装置的中国空间站,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时刻,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未来之路徐徐铺开。


  更快“回家”
  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
  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返回地面,全程仅用9个多小时,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设计师、神舟十三号回收试验队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后,不仅航天员回程提速,整体舒适度也进一步提高。
  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减少飞船在轨绕地飞行圈数来实现。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后,需绕地飞行数圈后,择机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的是11圈返回模式,绕地飞行一圈约需1.5小时。”彭华康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在保持主要项目不减少的基础上,对返回过程中的部分飞行事件进行压缩和合理裁剪,将以前需要在绕地飞行11圈内完成的飞行事件压缩到5圈完成。
  据了解,我国今后的载人飞行任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将成为常态。


  更细保护
  搜救回收任务呈现三大新变化  
  针对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这次搜救回收任务有三大新变化。
  一是航天员出舱方式新。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每出舱一名便被送入医监医保载体,尽可能缩短航天员出舱后在野外环境暴露的时间。
  二是医监医保模式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东风着陆场新研发了航天员专用座椅、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医监医保帐篷,形成首选医监医保车、备选充气帐篷、保底使用医监医保直升机的航天员医监医保保障新模式,为航天员度过着陆初期地面重力再适应这一关键时段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为航天员后续身体恢复打好基础。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首次启用第二代医监医保车,车内设施配备齐全,装有温度控制系统等。航天员乘升降梯进入车内,不再由搜救人员抬送。
  三是返回时节应对新。这是东风着陆场第二次执行搜救回收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春季返回。针对额济纳旗春季多风沙气候特点,着陆场系统事先开展搜救战法推演,准备大风和沙尘环境救援保护措施。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