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步入收官年,目前国资委已启动对各地、各中央企业2021年度改革工作的考核评估。按照国资委部署,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将在党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今年底前全面收官。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国企在混改上市、重组整合,以及中长期激励等方面有望实现深层次突破,书写亮丽“答卷”。
混改上市掀高潮
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国企借助资本市场推进混改等改革明显提速。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华润集团,从资本运作上尝到了甜头。华润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通过IPO或借壳上市,累计融资622亿港元;通过上市后配售、供股等再融资方式,累计获取资金709亿港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旗下公司上市工作正有序开展。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国机械总院了解到,作为发改委第四批“混改”示范子企业的哈焊华通首发申请获深交所审核通过,成功提交证监会注册。“科改”子企业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混改和员工持股,机科股份确立增资及北交所转板上市方案。
同时,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持续加码,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国资委明确了国资证券化目标任务。“安徽省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系统谋划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安徽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用3年时间,通过混改和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资本1000亿元、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0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基金群。浙江省国资委提出,力争2022年全省新增7家国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头部企业或行业第一梯队企业达6家以上,培育千亿元市值上市公司4家。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资资产证券化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常态。”专家表示,在国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类企业上市有望加快。
重组整合再提速
改革收官之年,聚焦做强做优做大,国企重组整合加速推进。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构建以军品为核心、以汽车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高质量产业群,集团先后推动内部9组20家企业重组整合。
“中国中化着力推动重组落地,按照‘小总部、大业务’原则,高效完成战略管控型总部建设。”中国中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以发挥协同价值为目标实施专业化重组,完成业务整合方案的制定,引入市值管理的思维倒逼公司管理变革,使上市公司成为经营决策的主体。在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集团还推进境内外企业分类管控,探索海外并购企业的有效治理模式。
从地方来看,新一轮调整重组高潮迭起。安徽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军工集团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战略重组已签约,省盐业集团引入央企战略投资者改组组建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省通航公司、数字江淮等专业化公司基本完成组建。同时,新一轮全省港航资源整合稳步推进。
专家认为,未来国企并购重组将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关键环节,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培育产业龙头,从而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带动力和上下游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中长期激励机制
改革收官之年,国企持续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国资委数据显示,2021年中长期激励政策覆盖范围和激励人数均创新高。中央企业已开展中长期激励子企业占具备条件子企业的85.9%,惠及27.6万人。不少企业和地方还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了骨干员工跟投等措施。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华润集团获悉,该集团制定了股权激励在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全覆盖的整体规划,首批选择组织能力强、业绩增长快、股东回报好的优质上市公司。从激励和约束的实际效果出发,主要采用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坚持以岗定额,严控激励对象人数,鼓励企业将研发技术岗位纳入激励范围;因企施策,合理设置激励总额,强化业绩导向,高标准设置解锁条件,引导干部与骨干员工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中国五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发布了《中长期激励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及分红激励、员工持股等实施细则,构建“1+N”制度体系,为下属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专业指导。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将进一步放量,将有一批科创板、创业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