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北京冬奥“暖细节”
文章字数:1160
  今天有件小事儿,听起来真挺暖:上午北京冬奥会首场发布会上,一名外国记者向北京冬奥会组委会新闻发言人表达他对中国的喜爱。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本想到处转转,但因为闭环管理,每天只能通过车窗看风景。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的志愿者,专业、热情且充满活力,给他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使他即使身在闭环当中,仍能真切感受到冬奥会主办国家中国的热情与文化自信。
  还有件小事儿,让我们哈报北京冬奥报道团队记者也蛮感动的。4日晚开幕式结束后,鸟巢外的年轻志愿者们点亮手中的灯牌“MEDIA”(媒体),一路接力指引我们排队上班车,我们最终在零点左右到达驻地。4年前去过平昌冬奥会的记者张堃雷特别感慨:“你知道吗?4年前的这一天,我回民宿是凌晨三四点钟。就咱这散场的流畅度,这环节的科学安排,比我之前体验感好太多了。”
  为了开幕式报道,为抢到一个好的观看位置,团队成员提前6小时出发,换上了雪上项目采访装备,在北京冬夜的寒风中正对LED主舞台的观众席,写稿子、拍照片……连续工作了近10小时。尽管温度确实有些“酷”,但生而有幸,可以置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可以亲眼见证这场用东方美学讲述人类故事、震撼世界心灵的盛事,可以在漫天绚烂的烟火中挥舞国旗、鼓掌呐喊——这一切,成了一段值得珍藏、温暖而奇妙的人生经历。
  这只是个小插曲。其实工作几日下来,最大的感受恰恰是:虽然称之为“冬奥会”,但这个冬奥不太“冷”。
  北京偏暖,张家口偏冷,两地形成互补,因此既适合举行室外仪式,自然条件也符合冬奥会要求。很多人更是为无处不在的服务“暖细节”点赞:由于鸟巢在室外,休息区设置了充足的热水台、茶水间,连洗手间都暖烘烘的……北京冬奥会由于大量起用年轻人参与各项工作,他们年轻、热情,充满活力,且专业能力很强,对工作内容极为熟练,且拥有很好的国际社交礼仪意识。这使得北京冬奥会,无论从三大赛区的调度安排,还是到各场馆、各环节服务保障水平的精准化和精细化,都给了全世界前来参与的人们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暖。
  今天我们还接受了南方媒体记者的采访。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作为冰雪运动大省媒体,对北京冬奥会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在这里,不仅中国的运动员很多来自黑龙江,且这里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技术官员和工作人员都来自黑龙江,他们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性格热情——让我们在异乡经常能感受到家乡的暖。
  我们还发现冬奥知识早已不再是冷门,聊起冰雪运动,南方媒体记者们侃侃而谈。他们告诉我们,“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使冰雪运动得到真正的推广普及,冰雪“冷资源”正在变成“热经济”,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正在改变,可以自豪地在落地家乡的冰场上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最重要、最丰厚遗产。
  致广大而尽精微——暖暖的北京冬奥会是一盘大棋,落子不只在竞技场。
  本报特派记者 王坤 张堃雷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