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党和人民、给社会和历史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文章字数:5216
据新华社电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就这次灾害调查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
一、记者:为什么要成立国务院调查组对河南郑州这场特大暴雨灾害进行调查?
答: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场特大暴雨灾害的情况。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降雨过程17日至18日主要发生在豫北(焦作、新乡、鹤壁、安阳);19日至20日暴雨中心南移至郑州,发生长历时特大暴雨;21日至22日暴雨中心再次北移,23日逐渐减弱结束。这场特大暴雨过程,从累计面雨量来看,鹤壁最大,为589毫米;郑州次之,为534毫米;新乡第三,为512毫米。从过程点雨量来看,也是鹤壁最大,为1122.6毫米。日最大点雨量出现在7月20日的郑州,为624.1毫米,接近郑州平均年降雨量(640.8毫米)。
这次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河南全省16个市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409亿元、占全省的34.1%;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380人,新乡10人,平顶山、驻马店、洛阳各2人,鹤壁、漯河各1人,郑州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占全省的95.5%。
在这场特大暴雨灾害中,虽然河南全省受灾地区多、范围大、灾情重,但重大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郑州,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和灾害应对存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郑州。
为查明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调查组,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开展调查。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次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近年来所罕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虽然是因极端天气引发的,但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把过程和原因调查清楚,给党和人民、给社会和历史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类似河南郑州这样的极端强降雨未来可能增多,需要通过灾害调查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指导全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应对可能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挑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这次调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体现了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的高度重视。
二、记者: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郑州市的雨情汛情灾情具体有哪些特点?
答:调查组组织气象水文专家对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复盘分析。具体来看,郑州市的雨情汛情灾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暴雨过程长范围广总量大,短历时降雨极强。这轮降雨折合水量近40亿立方米,为郑州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特大暴雨过程。7月20日郑州国家气象站出现最大日降雨量624.1毫米,接近郑州平均年降雨量。特别是20日16时-17时郑州小时最强点雨量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二是主要河流洪水大幅超历史,堤防水库险情多发重发。郑州市贾鲁河等3条主要河流均出现超保证水位大洪水,过程洪量均超过历史实测最大值。全市124条大小河流共发生险情418处,143座水库有84座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威胁郑州市区以及京广铁路干线、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三是城区降雨远超排涝能力,居民小区公共设施受淹严重。20日郑州城区24小时面平均雨量是排涝分区规划设防标准的1.6倍至2.5倍,10条内河多处出现漫溢,主城区普遍严重积水,导致全市超过一半的居民小区地下空间和重要公共设施受淹。主城区因灾死亡失踪129人,水淹溺亡是主要原因。四是山丘区洪水峰高流急涨势迅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西部山区巩义、荥阳、新密、登封4市山洪沟、中小河流发生特大洪水,因河流沟道淤堵萎缩,许多房屋桥梁道路等临河跨沟建设,导致阻水壅水加剧水位抬升,路桥阻水溃决洪峰叠加破坏力极大。山丘区4市因灾死亡失踪251人,其中直接因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冲淹死亡失踪156人。
总的看,郑州“7·20”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全市城乡大面积受淹,城镇街道洼地积涝严重、河流水库洪水短时猛涨、山丘区溪流沟道大量壅水,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三、记者:此次灾害中,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等亡人事件曾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质疑,请问有没有进行针对性调查?
答:调查组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关注的几起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复盘了发生过程,查明了主要原因和问题,认定了事件性质。
关于郑州地铁5号线亡人事件(14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严重城市内涝,涝水冲毁五龙口停车场挡水围墙、灌入地铁隧道,郑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有关方面应对处置不力、行车指挥调度失误,违规变更五龙口停车场设计、对挡水围墙建设质量把关不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责任事件。
关于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6人死亡、247辆汽车被淹),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郑州市隧道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封闭隧道、疏导交通不及时,造成较大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责任事件。
关于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转移群众9.8万人),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道路建设和施工单位侵占毁坏水工程、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导致溢洪道堵塞,极端暴雨引发水库漫坝重大险情的违法事件。
关于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山洪灾害(23人死亡失踪),调查认定,极端暴雨引发山洪和滑坡、跨沟路基阻水溃决,应急预案措施不当、疏散转移不及时,是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失踪的主要原因。
关于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爆炸事故(5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河道漫溢洪水涌入公司车间电解槽,与高温熔融铝液发生反应造成爆炸的次生事故。所在镇的党委政府未如实报告人员死亡真实原因,并违规使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用于死亡人员家属补偿。
四、记者:此次灾害应对处置中,暴露出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教训?
答:确实,在此次灾害应对处置过程中,集中暴露出当地在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诸多问题短板,教训十分深刻。这些问题短板,在全国很多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这次灾害来临前,郑州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对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内涝和山洪“没想到”。这种麻痹思想和经验主义在北方城市不少领导干部身上也同样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对极端气象灾害认识不足,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应急准备严重不足。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重要论述没有入脑入心,对人民生命、政治责任缺乏敬畏。这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是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在这场灾害应对过程中,郑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不力,责任没有真正上肩,没有统筹安排指挥部坐镇指挥和现场指挥力量,一些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不足、全局意识不强,不知道关键时刻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岗位在哪里、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导致抓了点丢掉面。以这场灾害为警示,就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灾害面前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真正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灾害防范应对各方面全过程,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三是贯彻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郑州市设置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市防汛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4个指挥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又设了防办、河湖水利防办、城防办、黄河防办4个办公室,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大家都管都没有管到位,不符合“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机构改革要求。各地要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坚决贯彻中央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形成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
四是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雨水管道与建成区面积相当的城市相比相差超过一半;已投资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资金,实际相关的仅占32%,用于景观、绿化等占近56%;排水明沟等设施“十三五”期间改造达标率仅20%。这也是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有偏差,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存在很大差距。
五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这次暴雨灾害集中暴露出郑州市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诸多短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混淆,预警发布部门分割,防灾避灾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强制性不足,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治理不强,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的制度和能力体系,基层基础尤为薄弱。
六是干部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严重不足。这次灾害也反映一些新上任的干部对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情况不熟悉,未经历过洪涝、地震等大灾考验,实战经验严重不足。此外,在这次灾害应对过程中,媒体的宣传警示作用发挥不到位,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不及时不充分,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防灾避灾能力不强。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和群众科普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五、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教训,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防汛救灾工作、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有何建议?
答: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应对处置中暴露出的问题短板,既是深刻教训,也是各地各部门举一反三、自警自省,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一笔宝贵财富。基于此,调查组提出了六项改进措施建议:
一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把《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列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纳入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对新调整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组织上岗前后专题培训,了解应对各类灾害的自身职责和要求,具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基本能力。
二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的地方防汛工作责任制。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实行防汛救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日常防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领导责任。完善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响应预案和运行制度,关键时刻必须坚持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明确防汛关键时段的具体岗位和具体职责。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在指挥部靠前指挥、坐镇指挥、掌控全局;赴灾害现场时必须明确其他负责人坐镇指挥,并与指挥部保持畅通,始终了解全局、正确决策。
三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评估。针对地区之间、上下之间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各地全面组织评估,并把评估工作与深化改革统一起来,系统查找指挥机构设置、部门职责界定、专业人员和机构支撑、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差距,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发挥好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强指挥班子,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专业机构支撑。
四要全面开展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工作,强化预警和响应一体化管理。预案评估修订要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实化细化指挥长和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具体责任、应答机制、行动措施,强化演练磨合和日常检查,发布预警信息后依据预案和制度启动响应、落实措施,确保关键时刻管用顶用。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研判机制,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规定及时采取“三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强制措施。
五要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把极端天气应对、自然灾害防治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补齐防洪排涝设施欠账,完善防洪排涝标准和医院、地铁等公共服务设施抗灾设防标准,强化重大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加强备用供电、排水泵站等关键设施安全保护,在重点部位配备应急特殊装备,提高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同城市发展相适应。
六要广泛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媒介作用,切实增强群众防范风险的警觉性。把防灾和安全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相关内容,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职业培训。拓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演练活动,建设各级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科普体验场馆,激发公众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一、记者:为什么要成立国务院调查组对河南郑州这场特大暴雨灾害进行调查?
答: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场特大暴雨灾害的情况。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降雨过程17日至18日主要发生在豫北(焦作、新乡、鹤壁、安阳);19日至20日暴雨中心南移至郑州,发生长历时特大暴雨;21日至22日暴雨中心再次北移,23日逐渐减弱结束。这场特大暴雨过程,从累计面雨量来看,鹤壁最大,为589毫米;郑州次之,为534毫米;新乡第三,为512毫米。从过程点雨量来看,也是鹤壁最大,为1122.6毫米。日最大点雨量出现在7月20日的郑州,为624.1毫米,接近郑州平均年降雨量(640.8毫米)。
这次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河南全省16个市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409亿元、占全省的34.1%;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380人,新乡10人,平顶山、驻马店、洛阳各2人,鹤壁、漯河各1人,郑州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占全省的95.5%。
在这场特大暴雨灾害中,虽然河南全省受灾地区多、范围大、灾情重,但重大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郑州,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和灾害应对存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郑州。
为查明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调查组,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开展调查。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次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近年来所罕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虽然是因极端天气引发的,但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把过程和原因调查清楚,给党和人民、给社会和历史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类似河南郑州这样的极端强降雨未来可能增多,需要通过灾害调查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出自然灾害防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指导全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应对可能面临的重大灾害风险挑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这次调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体现了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的高度重视。
二、记者: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郑州市的雨情汛情灾情具体有哪些特点?
答:调查组组织气象水文专家对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复盘分析。具体来看,郑州市的雨情汛情灾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暴雨过程长范围广总量大,短历时降雨极强。这轮降雨折合水量近40亿立方米,为郑州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特大暴雨过程。7月20日郑州国家气象站出现最大日降雨量624.1毫米,接近郑州平均年降雨量。特别是20日16时-17时郑州小时最强点雨量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二是主要河流洪水大幅超历史,堤防水库险情多发重发。郑州市贾鲁河等3条主要河流均出现超保证水位大洪水,过程洪量均超过历史实测最大值。全市124条大小河流共发生险情418处,143座水库有84座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威胁郑州市区以及京广铁路干线、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三是城区降雨远超排涝能力,居民小区公共设施受淹严重。20日郑州城区24小时面平均雨量是排涝分区规划设防标准的1.6倍至2.5倍,10条内河多处出现漫溢,主城区普遍严重积水,导致全市超过一半的居民小区地下空间和重要公共设施受淹。主城区因灾死亡失踪129人,水淹溺亡是主要原因。四是山丘区洪水峰高流急涨势迅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西部山区巩义、荥阳、新密、登封4市山洪沟、中小河流发生特大洪水,因河流沟道淤堵萎缩,许多房屋桥梁道路等临河跨沟建设,导致阻水壅水加剧水位抬升,路桥阻水溃决洪峰叠加破坏力极大。山丘区4市因灾死亡失踪251人,其中直接因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冲淹死亡失踪156人。
总的看,郑州“7·20”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全市城乡大面积受淹,城镇街道洼地积涝严重、河流水库洪水短时猛涨、山丘区溪流沟道大量壅水,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三、记者:此次灾害中,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等亡人事件曾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质疑,请问有没有进行针对性调查?
答:调查组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关注的几起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复盘了发生过程,查明了主要原因和问题,认定了事件性质。
关于郑州地铁5号线亡人事件(14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严重城市内涝,涝水冲毁五龙口停车场挡水围墙、灌入地铁隧道,郑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有关方面应对处置不力、行车指挥调度失误,违规变更五龙口停车场设计、对挡水围墙建设质量把关不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责任事件。
关于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6人死亡、247辆汽车被淹),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郑州市隧道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封闭隧道、疏导交通不及时,造成较大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责任事件。
关于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转移群众9.8万人),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道路建设和施工单位侵占毁坏水工程、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导致溢洪道堵塞,极端暴雨引发水库漫坝重大险情的违法事件。
关于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山洪灾害(23人死亡失踪),调查认定,极端暴雨引发山洪和滑坡、跨沟路基阻水溃决,应急预案措施不当、疏散转移不及时,是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失踪的主要原因。
关于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爆炸事故(5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河道漫溢洪水涌入公司车间电解槽,与高温熔融铝液发生反应造成爆炸的次生事故。所在镇的党委政府未如实报告人员死亡真实原因,并违规使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用于死亡人员家属补偿。
四、记者:此次灾害应对处置中,暴露出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教训?
答:确实,在此次灾害应对处置过程中,集中暴露出当地在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诸多问题短板,教训十分深刻。这些问题短板,在全国很多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这次灾害来临前,郑州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对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内涝和山洪“没想到”。这种麻痹思想和经验主义在北方城市不少领导干部身上也同样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对极端气象灾害认识不足,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应急准备严重不足。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重要论述没有入脑入心,对人民生命、政治责任缺乏敬畏。这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是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在这场灾害应对过程中,郑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不力,责任没有真正上肩,没有统筹安排指挥部坐镇指挥和现场指挥力量,一些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不足、全局意识不强,不知道关键时刻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岗位在哪里、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导致抓了点丢掉面。以这场灾害为警示,就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灾害面前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真正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灾害防范应对各方面全过程,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三是贯彻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郑州市设置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市防汛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4个指挥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又设了防办、河湖水利防办、城防办、黄河防办4个办公室,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大家都管都没有管到位,不符合“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机构改革要求。各地要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坚决贯彻中央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形成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
四是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雨水管道与建成区面积相当的城市相比相差超过一半;已投资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资金,实际相关的仅占32%,用于景观、绿化等占近56%;排水明沟等设施“十三五”期间改造达标率仅20%。这也是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有偏差,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存在很大差距。
五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这次暴雨灾害集中暴露出郑州市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诸多短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混淆,预警发布部门分割,防灾避灾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强制性不足,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治理不强,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的制度和能力体系,基层基础尤为薄弱。
六是干部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严重不足。这次灾害也反映一些新上任的干部对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情况不熟悉,未经历过洪涝、地震等大灾考验,实战经验严重不足。此外,在这次灾害应对过程中,媒体的宣传警示作用发挥不到位,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不及时不充分,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防灾避灾能力不强。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和群众科普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五、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教训,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防汛救灾工作、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有何建议?
答: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应对处置中暴露出的问题短板,既是深刻教训,也是各地各部门举一反三、自警自省,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一笔宝贵财富。基于此,调查组提出了六项改进措施建议:
一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把《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列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纳入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对新调整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组织上岗前后专题培训,了解应对各类灾害的自身职责和要求,具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基本能力。
二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的地方防汛工作责任制。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实行防汛救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日常防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领导责任。完善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响应预案和运行制度,关键时刻必须坚持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明确防汛关键时段的具体岗位和具体职责。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在指挥部靠前指挥、坐镇指挥、掌控全局;赴灾害现场时必须明确其他负责人坐镇指挥,并与指挥部保持畅通,始终了解全局、正确决策。
三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评估。针对地区之间、上下之间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各地全面组织评估,并把评估工作与深化改革统一起来,系统查找指挥机构设置、部门职责界定、专业人员和机构支撑、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差距,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发挥好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强指挥班子,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专业机构支撑。
四要全面开展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工作,强化预警和响应一体化管理。预案评估修订要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实化细化指挥长和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具体责任、应答机制、行动措施,强化演练磨合和日常检查,发布预警信息后依据预案和制度启动响应、落实措施,确保关键时刻管用顶用。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研判机制,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规定及时采取“三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强制措施。
五要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把极端天气应对、自然灾害防治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补齐防洪排涝设施欠账,完善防洪排涝标准和医院、地铁等公共服务设施抗灾设防标准,强化重大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加强备用供电、排水泵站等关键设施安全保护,在重点部位配备应急特殊装备,提高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同城市发展相适应。
六要广泛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媒介作用,切实增强群众防范风险的警觉性。把防灾和安全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相关内容,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职业培训。拓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演练活动,建设各级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科普体验场馆,激发公众兴趣,增强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