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哈尔滨市改革创新奖示范案例
文章字数:5425
  创新实行“链长制”
  促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哈经开区党工委 平房区委
  哈经开区(平房区)把工业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区级领导任链长,实行全产业链研究、全要素协调保障、全流程跟踪服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保持总体稳定。
  通过区厂共建、协作联动,提升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促进链内协作与链链协作,实现产业协同互动发展。比如,为区外企业博实自动化公司举办专题“早餐会”,搭建配套平台,促使区内20余户企业与其对接配套;围绕发展航空产业链,协同推进“小核心、大协作”模式,龙头企业外协产量由三年前的2000余种提高到目前的1万余种,区内综合配套率上升8个百分点。
  制定出台产业链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对产业链龙头、区内配套采购、产业链招商、产业链建设等实施奖励,先后为东安动力、航发东安、东轻公司等16户企业兑现奖励资金300余万元,企业本地配套采购积极性明显增强。
  聚焦汽车产业链缺口和薄弱环节开展“揭榜挂帅”行动,成功引进一汽哈轻与德国格拉默合资高端座椅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近5亿元。
  今年以来,哈经开区(平房区)进一步实现“链长制”迭代升级、提质增效,覆盖范围由规上工业企业向一、二、三产业拓展,向规下企业延伸,前三季度,全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1%。
  “哈尔滨特色模式”
  破冰事业单位改革
  市委编办
  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哈尔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立足自我重塑,持续优化结构,采取“零一二三四五”举措,创新落细人员安置、岗位管理等政策意见19项,创造了事业单位改革“哈尔滨特色模式”。
  坚持零基础测算总量,做到机构编制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公益服务供需相适应,“零基”测算、均衡分配区县机构编制总量,有效解决地区间机构编制配置差异过大、规模总体偏大等问题。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强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权威性、严肃性,注重改革政策延续、标准统一,深化“大处(科)制”改革,以上率下精简压缩编制规模。坚持两个管理相衔接,把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前纳入总体考虑,推进编制核定、使用与岗位设置、管理同步实施、精准衔接。坚持三个抓手齐发力,严格依据“三定”规定、权限清单、管理章程,创新探索事业单位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明晰政事权限,完善事业单位治理体系。坚持四项改革优布局,统筹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专项、市场化、综合执法等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重点行业领域改革有新进展,市场化改革有新举措,重大专项改革有新亮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有新探索。坚持五项工作贯穿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改革促瘦身、防控风险、部门联动、跟踪督导贯穿改革全过程。
  通过实施“哈尔滨特色模式”,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全市共精简事业单位326个,精简和控制使用事业编制31636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以“混”促“改”
  激发国企新活力
  市国资委
  近年来,市国资委持续推进引进外部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五项重点工作,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深入推动我市新一轮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思想保障,组织开展市属企业负责人专题培训,赴中国一重集团学习“三项制度”改革经验,加快改革步伐。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相关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市国企改革,深入企业督导服务,形成纵向深化、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强化政策保障,出台深化全市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14个,形成“1+N”政策体系。
  抓住战略先行关键,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定位,完善混改方案,提高改革质量。抓住混改主体关键,混改企业充分考虑、重点选择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资产权属清晰的混改主体,提高改革可行性和成功率。抓住利益绑定关键,把发展壮大企业、提高员工福祉作为改革出发点,通过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留住关键人才。抓住选好路径关键,企业综合研判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混改路径,确保改革推进顺利。抓住统筹推进关键,与引资混改同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引入央企有关绩效考核体系,倒逼企业改制创新、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市属国企已完成混改119户,累计引资额46.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在东北四市中排名前列。
  小切口 大服务
  打造“不打烊”社保云端服务平台
  市人社局
  近年来,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创新“受办分离”业务模式,通过整合社保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业务系统端口,设计推出“哈尔滨社保通”微信小程序,为广大参保群众、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网办平台。
  紧盯群众需求,线下服务向线上延伸。为方便广大参保对象自助办理社保业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社保服务平台,将个人参保、社保关系转移、失业登记等79项高频次业务一次性送上云端,参保对象通过注册、登录“社保通”微信小程序自助办理业务,享受申请、初审、查询等便捷服务。市、区社保经办人员通过“社保通”手机App审批端,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业务审核,在线反馈办理结果,最大限度为参保群众节约了办理时间、降低了往返成本。
  提供多元服务,社保业务办理由单维向社会多维延伸。将“受办分离”理念应用于“社银、社媒”合作,扩大社保服务覆盖面,在哈尔滨银行、工商银行部分营业网点开展帮办社保试点服务,并在哈尔滨银行服务网点布设200台自助受理一体机、工商银行140个网点布设358台智能终端机,持续推动社会化受办社保业务,实现了社保业务“就近办”。同时,将“社保通”小程序嵌入多家商业银行和生活报微信公众号及App服务端,多维途径开展社保业务办理,取得了“1+1>2”的效果。目前,该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达35万余人,累计办理业务20余万人次。
  政策驱动 服务推动
  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
  市工信局
  去年以来,市工信局深入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不断夯实工业基础,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政策扶持长效精准。制定“百千万”工程建设指导方案和百亿级企业成长、千亿级产业培育等七个行动计划,形成“1+7”规划体系,系统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头部带动功能,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成长,形成企业群体战略梯队。目前全市百亿级企业已达10家,十亿级企业达41家,亿元以上企业达37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蓬勃发展。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1+3+3”产业集群,绿色农产品深加工、航空航天、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向好,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打好工业项目赋能提质三年攻坚战,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高于全省12.1个百分点,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个,工业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创近年新高。
  打造博物馆群
  擦亮城市新名片
  市文广旅游局
  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市文广旅游局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将原市委办公区改建成我市第一座综合性公益类博物馆群,划入9个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博物馆,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博物馆群,成为珍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展现城市文明成果的新平台、文旅融合的新样板。
  建设上轻改造重保护,让历史建筑内外兼修化茧成蝶。依托历史建筑建设博物馆,节约了财力物力,使凝固的建筑外观与鲜活的内部展陈交相辉映。机制上敢瘦身有保障,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将分散设置和管理各类博物馆的6个事业单位整合为一个管理机构——哈尔滨博物馆,创新探索出一条政府投资、省市共建、民办公助相结合的灵活运营新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博物馆群以便利化、实用化的展陈,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等各方面内容,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文脉立起来,依托博物馆群开展的研学游、红色游等主题旅游,吸引大批游客,形成了我市文旅新业态,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哈尔滨博物馆群自开馆以来,深受广大市民游客青睐,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目前,博物馆群内13家展馆已陆续对外开放,累计接待各界群众10万余人次。
  首创“税务+N”新模式
  打造税费服务“加速度”
  市税务局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税务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解决纳税人办税急难愁盼问题为突破点,首创“税务+N”税费服务新模式,持续推动税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实施“税务+定制”,减税降费红利直达快享。设立政策速递专栏,开展网格化服务,点对点推送提示提醒。简化税费优惠办理手续,实现退(抵)税业务“一键办理”,通过“哈税通”“即时办”等渠道为纳税人提供点餐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
  实施“税务+企业”,纳税人获得感不断增强。打造“税务+商会协会”合作模式,组织开展“百名局长进百企、万名干部进万企”志愿服务,2942名税务干部深入企业1180户次,为企业解难题311件、办实事523件。“税务+商会协会”工作经验获得全国工商联和哈尔滨市政府交流推介。
  实施“税务+平台”,办税缴费便利措施持续优化。创新开发“哈税通”微信办税平台,拓宽非接触式办税渠道,在全国率先推出个人住房办税业务线上线下7×24小时办理,大幅度压缩办理时间。全市社保权益即时到账,缴费人实现“零次跑”,达到全国最快最优。
  通过创新实施“税务+N”,市税务局相继打造了“税务+部门”“税务+银行”“税务+保障”等一系列新模式,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获得感,使税收治理效能大幅攀升。
  政府主导 社会协同
  开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
  道里区委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用餐需求,道里区聚焦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结合全区老龄化现状、老年人基本生存需要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社区老年助餐为切入点,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工程,为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推进过程中,道里区着力解决服务半径和资源配置问题,联动破解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难题,健全了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组织宣传保障,建立了监管机制、保险机制、评估机制,突出“四大特色”,即打破户籍和地域限制的“凡老必敬”理念特色;以建设社区助老餐厅为主线,企业投建、街企共建、社会整合为补充的建设特色;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合力、良性循环运营特色;搭载社区老年助餐微信公众号、科学搭配膳食的“健康为先科技助力”服务特色,使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不断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
  “小支点”撬动“大服务”。目前,道里区已完成建设社区助老餐厅和老年助餐点80家,覆盖全区51%的城市社区,办理“道里区敬老助餐卡”4.2万张,服务老年人9.6万余人次,受到老年人广泛好评和社会赞誉。
  “四业”融合发展
  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南岗区委
  近年来,南岗区坚持把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四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学府路—大直街—南通大街”总长15.8公里的创新创业大街,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南岗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着眼产业联动,拓建科技创新平台。抢占新经济发展“快车道”,为传统产业“补钙”“赋能”。规划建设南岗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创新创业载体已达64个,在孵企业1200余户,数量和体量约占全市三分之一。
  着眼专业联动,服务大学院所创新。实施服务高校院所“6+6”专项行动,建立高校可落地转化成果项目库,变“项目找资金”为“资本找项目”,以高校强大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为依托,形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项目持续落地新机制。
  着眼就业联动,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按照孵化一批、创办一批、引进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构建专业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有科技型企业270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家。
  着眼创业联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等扶持政策,率先在全省推出“指尖政务”,组建“益企(一起)工作站”,重点支持服务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业,努力营造优良双创生态圈。
  推进“农头工尾”
  打造立县产业
  巴彦县委
  近年来,巴彦县围绕农业大县缺少立县产业的实际问题,结合县情实际,深入推进“农头工尾”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四川鸿展集团30万吨玉米燃料乙醇项目,为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产业支撑。
  聚力突围,咬定目标跟进。抓住国家对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需要,抢先抓早,2017年通过招标进入黑龙江省玉米燃料乙醇项目区域布局,2018年9月获批建设哈尔滨玉米深加工产业基地,2019年9月同四川鸿展集团签订玉米深加工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总投资10.6亿元的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正式落户巴彦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巴彦县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聚合力量,强化要素保障。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品质推进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新征土地55万平方米,完善园区“七通一平”基础配套设施,建成7公里铁路专用线、1万吨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蒸汽电站和中水回用工程,为承载30万吨玉米燃料乙醇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服务,加快建设速度。成立项目建设推进专班,落实主要领导包保、首席服务官、项目协调例会等制度,实行“容缺审批”“承诺式开工”,强化“保姆式”全程化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顶住疫情防控和寒冷天气的双重考验,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项目整体建设,创造了巴彦“鸿展”速度。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