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每天爬楼300层 平均送货700斤
平房区碧桂园社区志愿者昼夜运送物资保障居民生活
文章字数:1718
  志愿者为隔离居民配送生活必需品。哈报手机记者 张鑫宇摄
  张鑫宇 本报记者 梁可心
  “‘大白’,我家孩子的药送到了,麻烦帮我到小区卡点取下,急用,谢谢啦!”11月5日12时50分,刚参加完5个小时核酸采集服务工作的碧桂园社区志愿者赵龙,脱下防护服端起盒饭才吃上两口,就接到社区一居家隔离居民的求助电话,他迅速吃了几口饭菜,转身换上防护服,开自家电动三轮车奔向小区卡点……
  在平房区的疫情防控战场上,一群坚守在社区一线的志愿者,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全区103个居民小区、23万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他们每天奔走在全区设置的55个生活物资配送点、小区卡点、居家隔离人员房门之间。平均每天步行30000余步、肩扛手托累计三四百公斤物资、爬300多层楼、服务上百条信息,为了将蔬菜、禽蛋、米面、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尽快送到居民手中,尤其是居家隔离人员的家中,为安心居家隔离的人员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每天跑破10双防护鞋套
  碧桂园社区在此次疫情中被列入封控小区管理名单,54栋楼的1618户居民居家隔离,其中只有8栋楼有电梯,剩下大部分为6层至8层的楼房。为确保居民尽快拿到所需物品,5名社区工作人员带领20多名志愿者组成了物资运送小组,从清晨到半夜,连续为居民配送物资。
  今年31岁的赵龙是一名退役军人,10月31日晚上小区封门后,他第二天一早就找碧桂园社区书记李娜报到,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而且带着他的“装备”——电动三轮车。“我们小区占地面积大、楼间距大,因为汽车不能开进来,所以社区人员只能推着超市购物车送货。”赵龙说,看超市车装不了多少东西,就想用电动三轮车助力,不仅提高送货速度,东西还装得多,于是赵龙的电动三轮车便成了运送队里最牛的“神器”。
  因为有了这个“神器”,赵龙的角色也和大家不同,别的志愿者都是“包楼”干活,而他是机动队员,哪有重活、大活都靠他,每天穿梭在54栋楼之间、运送货物20余趟。“神器”给力的同时,无形中让赵龙成为运送队工作量最大的一个,车上所有货物他都要逐一送到居民家门口,每天爬楼步行平均5万余步、磨破10双防护鞋套,晚上回家袜子必破。
  “军人出身的赵龙,不仅体力好,而且有担当,哪有重活往哪去,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为社区分担了不少工作。”李娜说,赵龙还承担起照顾社区里40多户特殊家庭的任务,比如不会使用手机的独居老人、带着小孩生活的祖孙家庭,他每天主动和他们电话沟通,缺啥少啥第一时间帮助联系购买并及时送到手中,他每天都忙到半夜一两点才回家。
  一天晚上,赵龙扛着小床、拎着尿不湿等婴儿用品一口气爬上8楼,为一户新生儿家庭送完物资后,累得瘫坐在楼梯上走不动了,“当时真想直接躺在楼道里睡上几分钟,突然听见手机铃声响起,自己瞬间清醒,继续向下一户居民家跑去。”赵龙说,军人退役不褪色,关键时刻就应该挺身而出,守护家园平安。
  志愿者盒饭分给特殊人群
  “您好,盒饭放门口了,记得取啊!”包保49号楼的志愿者王立秋,在工作时发现有的居民因腿脚不方便无法做饭,她便经常省下自己的那份工作盒饭,送到需要特殊帮助的居民家门口,她告诉记者,隔离生活期间,49号楼里每天都在上演居民之间互助的温暖故事,这种感动支撑着她再累也要坚持和大家战斗到底。
  王立秋是一名“80后”企业文员,平时坐办公室搞管理的她,临时参与到运送物资、上门做核酸采集、收取垃圾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中,身体还真有些吃不消,“每天回家进门直奔床上躺着,半夜腿直抽筋,就想第二天歇歇不去了,可是早上6时多微信群召集令一响,她马上又跑下楼继续战斗。”
  “一次上门做核酸采集时,发现一位独居女邻居心脏不舒服,坐在地上起不来,医护人员立即让我在群里征集救心丸,很多邻居第一时间响应支援。”王立秋说,居民们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太辛苦了,家里缺少盐呀、学生打印纸呀、大蒜土豆之类的物品时,只要在群里一吆喝,大家都会积极回应,互通有无,伸手援助,这样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在一次运送物品时,3单元一位居民将一瓶口罩消毒剂塞到我手里,我以为她让我转运给亲人,她却说‘这是送给你的,注意安全’,我心里暖暖的。”王立秋说,老公因为心疼她,并不支持她天天参加志愿服务,于是回家后,她拿着“爱心礼物”向老公炫耀,老公被感动得连夜蒸了三锅包子,备好了和她一起抗疫的口粮。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