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铭记伟大胜利 继续奋勇前进
哈市抗美援朝老战士讲述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杜菲菲文/摄
文章字数:1370
  韩纯圣讲述参加抗美援朝经历。
  郑振海和家人合影。   受访者家人提供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硝烟远去,精神永存,日前,记者寻访了多位“最可爱的人”,伴随讲述,感悟他们炽烈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回望峥嵘岁月,已入耄耋之年的老战士们说:“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前行。”
  “冲上前线保家卫国,我们义无反顾”
  “我们受过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再也不想过任人欺侮的日子了!”对于90岁的韩纯圣老人来说,备受剥削的日子是他一辈子的痛。韩老的老家在木兰县石河乡毛家屯,1951年入朝作战时,19岁的他刚结婚不久,他说:“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抗美援朝,我们别无选择;冲上前线、保家卫国,我们义无反顾!”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第506团3营7连的一名高射炮兵,韩纯圣和战友们主要负责保卫上河口鸭绿江铁路大桥,在与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军较量中,志愿军战士们顽强战斗、英勇拦击。“铁路桥是运输线,我们必须守住!”
  在韩老的记忆中,1951年6月、1951年10月的两次战斗,打得异常激烈。“6月的那次空袭,美军出动飞机300多架次,有重型轰炸机、轻型轰炸机,从晚上11点多一直轰炸到接近凌晨1点。”他说,“轰炸机在高空七八千米,我们就用七六二炮打;在中空三四千米,用三七炮打;在低空,就用高射机枪,绝不让敌机进入轰炸铁路桥的范围……”
  “白天一看,地上都是炸弹坑,有2米多深,直径达五六米……”韩纯圣说,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大家只想着消灭敌人,不怕苦、不怕死,只为取得胜利。
  韩纯圣永远忘不了与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他说,很多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人们不会忘记英烈们的不朽功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再没有人敢侵犯我们,这就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传承红色精神,多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家中男儿,年满十八,参军入伍,建功军营,报效祖国。”走进抗美援朝老战士郑振海的家中,墙壁上装裱的20字家训十分醒目,饱含着老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90岁的郑振海老家在望奎县,于1950年报名参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22团3营机枪连的一名战士,曾参加汉江保卫战。“我们坚守在山头的战壕里,随时观察敌人的动态,敌人来了,就扔手榴弹、开机枪回击,绝不能让他们过去。”郑振海说,战斗很残酷,“尤其在晚上,敌人的炸弹犹如火球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不停打来,照得天都通红……”
  坚守阵地,敢打必胜,以血肉之躯筑起坚强堡垒,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性铁骨——一次战斗中,郑振海所在连队全连60多人仅8人生还,人人带伤。“战场上,没有人后退,取得胜利、保家卫国是支撑战士们继续战斗的信念。”老人说。
  在郑振海的熏陶下,儿子郑彦君、长孙郑强先后投身军营,牢记职责、忠于职守,担当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你是上过战场的人,多危险,怎么还让孩子去参军?”面对这个问题,郑振海说:“好男儿,就是要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
  几天前,郑强受双拥部门邀请观看了影片《长津湖》,“90后”的他深受触动,“影片中的一幕幕,再现了爷爷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无私无畏、英勇作战的画面,我倍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郑强说,“爷爷常说,没有英烈们当年的英勇奋战,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年轻一代,要传承红色精神,多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