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在“两个结合”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思想伟力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刘金祥
文章字数:45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有力表明了我们党宽阔的理论视野和高度的理论自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指导思想的认知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要指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已为百年党史所反复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吸纳和批判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科学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发现和阐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空想转化为现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文明的卓越成果和“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无产阶级政党改造社会、造福大众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引擎和巨大精神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历史前所未有发展奇迹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走过五百年,我们坚信追寻人类理想社会的运动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停止过。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置身的世情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郑重而鲜明地标注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力量。百年党史不仅生动演绎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华大地、孕育中国共产党诞生、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鲜活图景,而且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其中“第一个结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缘起,属于本体论范畴;“第二个结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识传统,指向的是认识论界域,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路。
  时代是思想之母,现实是理论之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显著特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口头上的空洞说教和书本上的抽象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终极目标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能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标准。我党百年历程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顺利进行,党的事业就兴达昌盛;什么时候脱离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遇到坎坷,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映生辉。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点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者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时代问题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战斗的号角。“21世纪马克思主义”肩负着“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让东方古老的中国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场,历经百年永葆青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力量。21世纪的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者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之无愧地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深刻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紧紧顺应新时代潮流,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样态,它既是指导21世纪中国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南,也是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的马克思主义者智慧。当前,“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既要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走向,又要阐释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样态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快速演变时期,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进入集中凸显阶段,如何及时应对和有效化解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求我们党立足当下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走势和特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掌握“国之大者”,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湛博大,在悠久历史中不仅塑造了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品格,而且涵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与身份认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和土壤,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识源头和精神皈依。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却能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枝叶扶疏、硕果累累,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这绝不是偶然和巧合的,有其逻辑必然性和文化同一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融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积累了一系列认识成果。毛泽东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将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实证与考据方法进行创造转化,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用以揭示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汲取中国古代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把《礼记·礼运》中的“小康”社会理想进行创新发展,应用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设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融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愈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他用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深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倡导弘扬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用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孔子“政者,正也”等,论证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理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用语,用于问题说明和路径指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中,以唯物辩证法去激活传统文化内在活力,彰显其独有气韵与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内在机理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融相通的,中华文化历来倡导的“阴阳合和”“因地制宜”“福祸相依”等朴素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是高度契合的;中华文化追求的“小康”愿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理想,与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异曲同工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厚重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作为精神母体,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根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互融互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明精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为“民族基因”“文化血脉”“精神标识”,用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方法,用以启迪思维、拓宽视域并增强精神力量,分析解决当代中国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系统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揭示其应有的时代内涵和现实功能,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进一步提升到新的水平,进入到新的发展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热切呼唤,成为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的重民本、尚仁爱、崇正义、讲诚信、趋真善等优良质素,系统阐发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和道德律条,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精准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里,通过东方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汇,籍借历史赓续和当下创造的有机融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卓异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中国风格,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风采和真理魅力。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