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乔榛
文章字数:3385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提出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张力、深邃的理论意蕴、深远的战略考量,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为进一步从理论上、学理上进行深入研究阐释,近日,市社科联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笔谈”,现将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摘编刊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思想的力量是任何社会得以前行的重要保障。正确的思想,包含着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包含着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包含着统一人们思想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起步于对工人阶级命运的思考,形成于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发展于工人阶级运动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拓展。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成立的,又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壮大的。历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归根结底来源它的理论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近代之后形成的一种观点。然而,这种历史观深深地打上了唯心主义的烙印。马克思从批判这种历史观出发,实现了他的一个理论贡献,即形成唯物史观,其核心思想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的人类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不断演进的趋势。以此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最深刻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无产阶级解放而诞生。为此,马克思主义并不只对无产阶级予以道义上支持,而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中发现无产阶级的命运。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著作。在《资本论》第1卷的序言中马克思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方面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他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不仅仅是他们受剥削和贫困而需要起来反抗资本家,而且这种贫困会带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无法克服的危机。因此,无产阶级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且也有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根据。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待无产阶级绝不仅仅是同情,而是把他们看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只是要理解资本主义的命运,还为无产阶级实现解放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也要追求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可以改变无产阶级的命运,也可以把人类社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揭示共产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指出可以探索不同道路进入共产主义。
  在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探索进入更高的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坚持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初心,也体现出马克思把这一事业放在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追求。这一理论坚守,不管遇到多少现实的变化,都一定会激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又体现得十分彻底。
  马克思主义行的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有规律,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一次伟大创造。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也是体现其实践价值的深刻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发生了重大转折,一个曾经辉煌的民族、最大的经济体被鸦片战争打乱了其历史进程,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从过去的万国来朝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这种历史之痛深深地刺激无数仁人志士,开启了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进程。然而,无论是统治阶级内部推动的改良,还是底层农民进行的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进一步走向衰落的命运。直到“五四运动”时期,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苦苦探寻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一部分中国人看到一缕阳光,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转交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前提下,逐步地领会到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思想的精髓,在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纠正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路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宝贵思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而且以中国特有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怎样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但绝不是照搬照抄。在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出现过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情形,但因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即理论源于实践、实事求是、发展观点、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中现成结论奉为圭臬,而是紧紧联系中国实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规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了不同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实践的创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证明行,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通过将其中国化来证明其行,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结论简单拿来证明其行。这个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史中书写的这一重要篇章,在继续领导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还将坚持续写,并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行的未来续写
  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下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都表明其理论是“行”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在实践中也是“行”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证明在未来依然是“行”的,前提是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立足国情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未来中国继续“行”的唯一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塑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当下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科学认识这种新格局?如何把握这种新格局的未来变化?已经现实地摆在世界各国的面前。认识未来需要理论,需要那些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各种选择中最为理想的一种理论。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最终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支配。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在最根本之处看到的就是生产力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的变迁,而且从总的趋势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未来社会如何发展?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必须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由此形成的新的生产力一定会将人类社会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尽管目前还不能准确地描述人类社会未来的景象,但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化的规律中去把握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依然是一个最佳的理论选择。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将在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给社会制度怎样的变迁方面继续显现。马克思主义在未来依然会“行”。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