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拓宽致富路 蔬菜合作社发“玉米财”
五常市农民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走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文章字数:1103
  合作社成员清理新采摘的玉米。
  ■张杰 本报记者 康福柱文/摄
  600万穗鲜食玉米堆起来,得是多大一堆?近日,五常市巾帼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就堆起了金灿灿的“小山”,乡亲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小心地扒开一穗穗“金棒棒”的叶子。这每一穗玉米将来上市都能卖三四元钱,这是乡亲们心心念念的收成。
  巾帼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10多年来,不断摸索新的发展路径,从过去追求种植数量,到如今的订单式、精品化生产,探索出了一条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咱们合作社以前不是种蔬菜吗?怎么改种黏玉米了呢?”面对疑问,合作社负责人付永华笑着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2007年“巾帼合作社”刚成立时,主要种植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杮、豆角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了1万亩,本村的土地不够用了,还要到邻村租地种。当时合作社里劳作的乡亲有300多人,比以前生产队时代的人数还多。收获的蔬菜都是用大挂车往外运,有的还卖到外省。但由于是粗放式经营管理,出售的又是“原字号”初级农产品,虽然种植面积大,但面临的风险也高,遇到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差。几年干下来,合作社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乡亲们力气没少下、资金没少投,却并未取得预想的收益。付永华开始反思,寻求改变。
  付永华说,合作社在运营和管理上都达不到精细化,有的蔬菜在运输过程中就损失不少,运到批发市场后,当天卖不完还要承担更大损失,大家对市场研究得也不够,生产与需求时有脱节……找出这些不足后,付永华下决心调整种植结构,摆脱只卖“原字号”的老路。随后几年,她带领合作社一面有计划地逐步减少蔬菜种植面积,一面研究市场,并在销售环节上下功夫。
  经过不断调研摸索,付永华发现市场上对鲜食黏玉米需求较大,考量了自身条件后,合作社开始种植黏玉米,并制定了深加工后出售、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路径。很快,合作社建起了厂房、恒温库,购置了黏玉米深加工所需的生产设备,向精品农业发展方向迈进。
  为出好产品,付永华带领合作社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种子的选择,到不同生长阶段的肥料使用,都有专家专门指导,科学种田收获了质量上乘的黏玉米,一上市就大受欢迎。订单纷至踏来,合作社的产品销售有了保障,价格很稳定,合作社未来发展之路很清晰。
  合作社现已具备年生产600万穗鲜食玉米的能力,做到了种得好、也卖得好。小小玉米棒成了乡村致富的宝贝,在生产旺季时,有100多位乡亲在合作社打工,田里有掰玉米的、运输的,家里有剥玉米叶的,厂房里有生产加工的,大家各有分工,都不少赚钱。
  付永华深有感触地说,生产不能与市场脱节,更不能盲目蛮干,必须研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研究市场需求,把产品做好做精,致富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