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从最初的两对繁衍到现在的过千只……在马永军带动下,利勤村筑起“山林鸟部落”
“二代护鸟人”接力守护苍鹭群
文章字数:1216
  苍鹭枝头栖息成为利勤村的风景。 马永军救护苍鹭。 本报记者 韩伟摄

  本报记者 罗彦坤
  金秋渐近,在木兰县建国乡利勤村西山上,“山林鸟部落”完成了又一轮繁衍生息。
  25年,这群苍鹭在这里繁衍了25代。
  25年,“木兰护鸟人”马永军从小伙儿变成了“老头儿”;这片青山绿水间的苍鹭,从最初的两对繁衍到现在的过千只。
  就在不久前,马永军又去了趟西山,算是提前跟将要迁徙的鸟群告个别。这些年,在马永军的带动下,爱鸟护鸟早已成为利勤村的村风、民风。看到家乡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鸟儿叫得更欢畅,老马感到很满足。他说:“有丰收、有欢笑、有苍鹭翱翔,这就是我们要的幸福生活。”
  A
  A
  乡亲轮流值守
  把鸟群当成村里成员
  9月3日,记者坐着老马的四轮子车进山,再次探寻“山林鸟部落”。由于去年患上了脑梗,在炕上躺了一段时间,53岁的老马看上去苍老了许多,坐在庞大的“铁牛”背上,显得格外瘦小。
  老马的儿子马龙告诉记者,自从患病后,父亲就不怎么进山了,鸟群都是他和乡亲们轮流守护。如今,乡亲们每天排班值守山口,既为照看庄稼,也为护鸟。当天轮班值守的是村民张东旭。
  山路边有一个简易板房,那便是护鸟窝棚。看到老马带人进山,张东旭钻出窝棚,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他说,有群苍鹭刚飞过去,是大鸟带着初飞的幼鸟到水塘捕鱼,“‘嘎嘎’叫得老好听了”。
  每当听到有人说起鸟的好,老马黝黑的脸颊上总会现出灿烂的笑容。这些年,老马因为护鸟没少吃苦头,如今他尝到了“甜”。为了护鸟,他曾被啄得血流满面,曾面对盗猎者的枪口,曾被不理解的人冷嘲热讽……如今,一切都已过去,乡亲们和他一起爱鸟护鸟,从心底里把苍鹭当成了村里的成员。
  西山四道山岗上有多少鸟巢,每个巢是哪年筑的,有啥故事,老马如数家珍,他还给一些鸟起了“外号”。指着离水塘最近的一棵树,老马说,这就是25年前苍鹭刚来时筑巢的大树,当年的巢早没了,树梢上又“长”出了一批新巢。
  山路上的一个小土坎,老马费了好大劲儿才登上去。他气喘吁吁地说:“这身体算是不中用了,这些年这么难,也过来了。守好这片绿水青山和这群苍鹭,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把这一切交给乡亲们,我放心!”
  B
  A
  “护鸟人”改行养猪
  200亩鱼塘变苍鹭“食堂”
  张东旭所说的水塘,原本是老马家的鱼塘。老马家10几个鱼塘共有200亩,围绕在这片山林周边。随着鸟群逐年繁衍壮大,鱼塘就不怎么出鱼了,老马索性也不下网捕鱼了,干脆把鱼塘让给苍鹭当了“食堂”。
  每年春寒料峭时节,苍鹭早归,老马就指挥儿子凿开冰窟窿给早到的鸟儿“开餐”;深秋,鸟群恋食,不愿南飞,老马就带领乡亲们拿起竹竿,“狠心”把鸟赶走。
  随着老马护鸟的名声越来越响,陆续开始有人资助他护鸟,每收到一点钱,老马就买几篓小鱼,补充到鱼塘里喂鸟。
  在老马的建议下,乡亲们把西山下的几百亩稻田都改成了绿色种植区,稻田生出了许多小鱼、田螺,成了苍鹭新的觅食地。
  为了生计,也为了填补鱼塘的损失,老马家开始养猪,如今有100多头育肥猪,还在县城里开了一间鲜肉店,生意挺不错。
  (下转第二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