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边关雄姿入眼来
——解读韩玉平边关题材摄影作品
文章字数:4053






  ■刘金祥
  优秀摄影作品是
  一种诗意的灌注,
  一种精神的凝聚,
  一种充盈生命气息的律动……
  边关题材摄影作品,以其独特视角、奇绝内容和殊异形态,成为我国军事文化的标示性符码,成为我军文艺长卷的瑰丽性篇章。多年来,军内外摄影家以边关塞外和戍边军人为审美对象,在我国军事文化史上存留下诸多经典瞬间,契合和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审美经验与视觉诉求。著名军旅摄影家韩玉平大校秉持布列松“摄影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挑战”的创作信条,以一双敏锐深邃的眼睛和坚实沉着的步履,用镜头探寻、记录和宣介戍边战士精神状貌和北疆边关自然风物,近年悉心编撰摄影集《金山银山照边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今年建军节前夕,以“老兵意绪”和“情系边关”为主题先后举办两次摄影艺术作品展,这既是对当代戍边军人时代风采的集中展示,也是对东北边地自然风光的生动呈现,更是对我国边关军旅文化的深刻诠释。
  边关在中国古代通常是指国与国交会处的边塞和关卡,是一种自然情景与人文因素高度耦合的景观形态,以长歌短赋、碑铭楹联、彩笺尺素为表征和载体的边关文化,穿越浩瀚历史长空赓续演进到当今时代,营构并传承着丰赡深湛的历史文化意蕴,积淀为中国军旅文化的精魂和血脉。边关既是对一个国家主权尊严的宣示,也是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注疏,以边关军事实践活动为根脉和源头的我国边关文化,不仅承负着边疆文化和军旅文化互相涵育的人文质素,而且凝聚着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汇的精神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瑰丽辉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瑰石。对于地处塞外冻土带的东北边陲而言,无论是巍巍兴安岭下的北极漠河,抑或极目远眺的东方第一哨,还是邈远空廓寂寥的珍宝岛,东北边陲的关卡哨所铸就了当代戍边军人勇毅、坚忍、热情、粗犷、豪爽的性情与品格,淬炼了边关将士三江般宽广的胸怀、白桦般坚挺的身躯、瑞雪般纯洁的心境、山脊般不屈的斗志,形成了与东北地域特征高度契合的精神风貌和心里状貌,成为东北边关文化艺术的重要向度和主要标志。新时代的东北边关文化,在传承优良基因血脉的基础上呈现出现代性的文化特质,激发了包括摄影师在内的影像文本创作者进行形象创作和视觉表达的热情和激情。韩玉平大校在40多年军旅生涯中,行踪和足迹遍布北极和东极的山山水水,东北边关在其生命旅程中烙下深深青春印记,在其精神谱系中熔铸进殷殷家国情怀。摄影的力量在于真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情感的高度投入。韩玉平这位黑龙江边防军中的政工翘楚,多年来练就了惊鸿一瞥、灵光一现的艺术感觉,在带兵训练过程中将镜头对准芳华年少的边防战士,坚持为侠骨壮心、热血情怀的戍边战士留影塑像,注重用镜头述说和展现戍边军人的传奇故事与傲然风采,用摄影记载和传递东北边陲的厚重历史和壮美山川。
  优秀摄影作品是一种诗意的灌注,一种精神的凝聚,一种充盈生命气息的律动。当翻开布满青春印记的摄影集,当步入热血贲张的摄影展,一种钦敬和感佩之情在读者和观众心中奔涌和激荡。摄影集和摄影展中的众多边关题材作品,大都独出机枢、别开生面,肇始于边关军旅,生发于摄影艺术,升华于精神理念。这些天章云锦般的摄影作品,体现出作者高远的精神追求和高迈的审美取向,特别是《标尺》《傲雪凌霜》《山水蛟龙》等富有个性和张力的典型瞬间,张扬的是建弓刀伟业、立疆场英名的边关军人的至高价值追求,给观赏者以极大的精神触动和思想启悟。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摄影思维的“花朵”以瞬间、现场和立体的方式加以绽放。韩玉平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融合,以镜头多视点多维度打量和审视壮行天涯、笑卧冰雪、涉险攀绝的戍边战士,在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黑与白的反衬与比附中,摄取守边士兵战训生活的一瞬间一刹那,揭示边关军事活动的运行肌理和内在本质,所以,韩玉平边关题材摄影作品光影堪佳、构图上乘,呈具较强的思想感染力和心灵撼动力。无论是聚焦野外训练还是烛照军营生活,其镜头大都切近戍边战士外貌形体并切入他们心灵境遇,以特写方式展现他们威武的身姿、矫健的步履、果断的手势、健硕的肌肉、黝黑的面庞、坚毅的表情和笃定的眼神,葆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使读者和观众体味当代戍边军人的铁骨铮铮和似水柔情。“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以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一经典名句为镜鉴,对于半生戎马生涯的韩玉平来说,好的边关题材摄影作品,则来自于对戍边官兵的近距离观察和设身处地的体验感受。一部边关变迁史、万卷戍边传奇事,韩玉平以镜头语言状绘东北边关亮丽诗篇。《远方的希望》厚重苍劲、沉郁端重,蕴含着“岁月何曾流水逝、山河依旧古今遥”的深彻意蕴;《忠诚使命》激昂慷慨、凌厉盘空,表现了戍边战士将国境线无数点位踏出一条千里巡逻线的坚毅与执着;《月下长虹》激情奔放、豪气干云,表达了边关将士朝乾夕惕、枕戈待旦的专注和警觉;《宝岛坚如磐石》疏密有度、错落有致,传递的是边防士兵把脚下界碑守护成心中战位的信念和信心;《争先恐后》和《冰与火》气韵贯通、基调轩昂,彰显着“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爱国情与报国志;《奔袭》和《闻令而动》形神飞动、风流蕴藉,激扬着戍边战士兵贵神速的万丈豪情和气宇轩昂的神勇气势。如果有人说摄影与戍边精神的距离只差一张优质照片,那么韩玉平就是在竭尽心力寻找填补距离的那张优质照片。摄影集和摄影展中的《守望和平》《开路先锋》《界江光影》《联合执勤》《演兵场上》《青春无悔》等作品,臻于较高艺术境界和审美水准,这种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伴相生的边关力作,引起摄影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韩玉平也由此成为知名军旅摄影家,其戍边题材的摄影作品犹如他的性格特征,刚健爽朗、豪放大气,凡是和韩玉平有过深度接触的人,都会被他经年累月军旅生涯磨炼出的浓郁军人气质所感染和打动,欣赏和解读其摄影作品,使人心旌摇曳、热血难耐、精神振奋。特别是很多作品借助诗词的感性凝练和理性升华,刻录和展现了新时代戍边军人的精神标高和思想动能。
  总之,韩玉平的戍边题材摄影作品氤氲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文情怀,显露着军魂永驻和军人不老的鲜明主题!韩玉平以心追影、用情摄影,其在摄影集“后记”中写到,“日积月累,我锲而不舍地用相机和拙笔,描绘着边关一幅又一幅壮美风景,讲述着边防官兵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从《信念》与《军魂》到《飞越》与《雕塑》,韩玉平完成了从军队政治工作者到一位摄影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边关是家国天下的地理标识和文化隐喻,边关是存放雄浑风光和豪迈景色的场所,边关山水既是戍边军人生活训练的外在环境,也是戍边军人明理修身的心灵驿站。韩玉平是一位拥有现代意识的风光摄影家,秉持佑护生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天人合一理念,其摄影作品取材于我国东北边陲自然景观,更准确地说是以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的山川地理为审美客体,在追求质感和雄壮之美的道路上,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摄影风格。他镜头下的雄壮之美,并非古典意义上的大漠边关、金戈铁马,而是在自然意志中掩藏着的壮彻、辽阔与苍茫。他的镜头记录了黑龙江边关的独特地貌风物,如被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所覆盖的大兴安岭,盘桓蜿蜒的流向远方的乌苏里江,连绵起伏的宛若万马奔腾的兴安群山,再比如乌苏里江上的旭日、渔舟、晚霞、流云、飞瀑、积雪,以及江畔彩练般的雾岚和层林尽染的河谷,这些景观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某种纯粹的自然意志,它们的存在、耸立与人类活动并无关联,而是地质运动、气候变迁、风力、纬度等自然因素雕刻了它们的基本面貌,因而这种反映原生态东北边关的摄影作品,更易获得受众的视觉审美接纳和文化价值认同,人们可以将边关景色看作自然蛮力的结果,也可视为别种生命力自然生长的结晶。它们自在自为地成长于东北边关界域,与人们的视觉形成一种对峙和互构,促动包括韩玉平在内的观看者将对生命的思考推向精神界域。摄影集中的《云薄松翠》空明朗润、悠远超然,借象表意、以景传情,氤氲着静谧、舒缓和寂然的美感;《余霞银河》皓洁疏渺、恣意酣畅,亦真亦玄、如梦如幻,引导人们在澄澈朗阔的边关情境中寻觅一丝安稳心绪;《湿地流金》明洁清逸、秀逸平和,清丽中不落俗套,清纯中颇具创意,使人们不自觉沉浸于灵动温馨、情趣盎然的边关意境。尽管人类的意志和能力强悍无比,但受制于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阻遏与制约,中国版图上依然存在着诸多人烟稀少之处,如乌苏里江畔的黑瞎子岛、兴凯湖,大兴安岭下的南瓮河等,而这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则往往蕴含着东北边疆的更多神秘和更大魅力。韩玉平将镜头聚焦于边关无人区和次无人区之间的一些景观,从中洞察和感悟生命的顽强和坚韧。顽强源于摄影者对人间的感受,它会使摄影带来感染力和联想空间,如《冰洞乾坤》《雾凇品格》《凇花绽放》等作品,画面里虽然没有丝毫绿色,只有积雪与天地无声地对抗着时间,但它们终归还是要被时间所俘获,待到明年春日朗照,一切都将被春光解构和消融,正如人间沧桑于流年飞逝中烟消云散一样。而坚韧则隶属于更大的生命维度,在遥远的时间之河中,它们的度量并非以百年或千年计,那么理解和认知这种生命维度,自然会代入某种崇高感。韩玉平的边关自然风光摄影作品,除了高纬度“绝地”主题以外,还有诸多作品运用对比法则,直接呈现垂直的自由落体式的景观,在线条的陡然转换中蕴藏着对生命的意外发现,如《兴安晨曲》《秋梦韶华》《凤眼云影》等,皆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文学写作中设立了“美丑对照”法则,以诠释形貌与道义之间的错位关系,而韩玉平摄影作品里的对比法则,较之雨果小说创作更为细腻和周致,他的对比法则囊括了色彩、线条、主题、质感等多个维度,譬如在《大岭秋雪》中,有江心岛和初秋江水的对比,有曲线水体和椭圆岛屿的依附,有湛蓝与金黄的相切,有浮动冰屑与金秋树木的尽收眼底,而这些都是对比律条中生命顽强与耐力的表现,作者以相机镜头与边关自然的默契对话,为人们提供了索解戍边战士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路径。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