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绘就小康底色 让河湖长治久清
文章字数:3037
  (上接第一版)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纳入对区、县(市)政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重大规划和产业布局水资源论证,实行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许可限批政策,全市用水总量始终控制在省下达的73.8亿立方米以内,道里区、香坊区、阿城区、方正县、五常市5个区、县(市)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建设水资源监测站点467个,掌握水资源消耗、用水效率和水生态环境变化;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重新核查取水口90876个,规范计量设施2281个,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全部核发取水许可证;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显著提升;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开展钢铁、石化、食品、饲料等高耗水技术改造,支持节水科技企业进入“雏鹰计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控制河湖开发利用强度、恢复生态功能,地下水超采区缩减至62.72平方公里,水位同比上升幅度位列全国第三。
  依法防治水污染,打好碧水保卫战
  “以前这里垃圾成片,无论是河里还是岸上,全是白色污染物,臭气熏天,经过这里得捂着鼻子走。现在可不一样了,水清岸绿,能看到河里有鱼,有时还能看到鸳鸯,空气清新了,出行更舒心了。”团结镇丰果村村民董华瑞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居民获益,还赢得了沿岸商户的点赞。“我们是做门窗加工的,以前这里环境脏乱差,没客户愿意来这加工,生意很不好。现在大不一样了,环境好了,来的人也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了。”附近一家门窗厂负责人说。
  按照“保优良、治劣五,减总量、抓水源、剿黑臭”总体思路,哈市持续开展城区重点水系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河流沿线垃圾、违建、企业、养殖和面源5大专项整治点位2100余处,建成投运文昌太平污水处理提标扩建、信义沟应急调水等项目37个,开工建设群力西、阿什河等治污项目20个,完成老旧排水管线改造40.06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23%。落实磨盘山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磨盘山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开展了全市“千吨万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采取点源整治减总量、截污纳管扩体量、管网连通调水量、生态放流增流量、湿地恢复提容量、专项执法强力量等举措,实施了阿什河、倭肯河、少陵河等重点支流消劣除臭攻坚战,整治完成了3条劣五类水体;投资13.5亿元,完成东风沟、曹家沟等8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同比2015年下降67%;全市1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优良率达84.62%,超过国考目标23.08个百分点。阿什河水质持续改善,被生态环境部树为消劣治理先进典型宣传。
  全力改善水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道外是百年老城区。现在沿江环境变模样、大提升,我们老百姓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提起沿江景观改造,家住道外区东北新街的何晓莲笑得合不拢嘴。
  何晓莲今年68岁,在道外生活了一辈子,几乎每天都要到江边遛弯儿。“老城区改造难,一直以来,道外江畔沿线部分街路堵塞严重,还缺少活动区域,住得很‘拥挤’。”何晓莲说,“我和邻里们就盼着消除脏乱,让江边变得更美。这回增设了‘亲水平台’,大家都盼着能与江水‘亲近’呢。”
  一江碧水穿起美丽岸线,这是哈尔滨的独特风情,也是冰城百姓的心中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市奋力攻坚克难,全面提升河湖岸线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将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列入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重要议题集体研究决策。市级河长靠前指挥调度,市河湖长办、市水务局建立问题台账、跟踪督办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属地责任,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河道采砂管理秩序逐步实现稳定可控,损害河湖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增设区县、乡镇跨界监测考核断面300余个,建立了以市、区县为主,重点河段乡镇为补充的三级环境监测网络,配套出台《哈尔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专项考核办法(试行)》,定期水质会商、研判水质变化,及时通报水质情况。实施污水直排封堵,关闭入河排污口170处;排查阿什河流域涉水企业240家,查处和关停取缔106家;划定畜禽禁养区31处,总面积733平方公里,全市510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以上。
  松花江哈尔滨段生态环境也得以持续改善,一幅水网纵横交错、江柳飘摇浮摆、游客亲水戏水的生态水墨画正在母亲河徐徐展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大力修复水生态,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万顷湿地、飞虹卧波,碧水金沙、渔乡风情,松江鹤舞、芦海泛舟……曾来哈尔滨湿地公园玩过的朋友在知名旅行平台留言:静下来,慢生活,走进哈尔滨的江河和湿地,就是心中“向往的生活”。
  生态之美成就“冰城夏都”美誉。“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江里中上层鱼类增多,才会吸引更多鸟类。与山林不同,人们在湿地上会看到百鸟齐飞的景象。”在哈尔滨湿地保护协会会长于洪贤看来,哈尔滨近年来落实河湖长制,大力修复水生态收效显著。
  “捕鱼期,一次能打上千斤鱼。”冰城渔民告诉记者,生态好了,生活也更好了,之前,村里人年均收入1万元,现在已经达到3万多元。
  深化巩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坚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整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近年来,哈市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对全市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湿地)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排查整改;完成三北人工造林32.36万亩,退化林修复3.22万亩;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侵蚀沟治理等国家级重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8.42万亩;建设生态修复调控工程,实施6条松花江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及34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新立、双龙等44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通河县二甲沟、尚志市幸福沟、依兰县丹青3座中型水库;实施水生态日常监测,检测松花江浮游动植物700余批次,水质2100批次,鱼类30余种,取得数据近万个,投放各种鱼苗共计5709万尾,向松花江投放的15.8万尾施氏鲟鱼苗,填补了松花江施氏鲟放流空白;优化整合75处自然保护地,设立15处自然保护区、48处自然公园,初步形成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湿地修复6000公顷,建立8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6处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达到19.87万公顷。哈东沿江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市被联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组织评定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形成了以松花江为纽带,南有“以哈东沿江湿地和白鱼泡为主的湿地景观”,北有“太阳岛、阿勒锦、呼兰河口湿地沿线为主的新区湿地生态景观系统”的“项链式”湿地景观布局。
  以江为纲,以保促游,以游带产,以产富民。近年来,哈尔滨水生态的改善变化,不仅让市民在“一脚油”范围内,享受到更多可以休闲、露营、赏景的生态风光,也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哈夏”“哈洽”“哈马”等国际文化体育经贸盛事连年举办,冰城生态之美随着“冰城夏都”这张名片发往全世界。哈尔滨在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中实现了幸福小康,创造着“金山银山”。
  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哈市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突出督察督办,提升河湖长制工作实效。坚持水岸同治,持续推进问题整治。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统筹流域治理,推动全流域治理工作见成效。推进水工程与水文化、水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在打造江河碧水生态廊道和创建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活动中,更加凸显“生态+文化”底色,为百姓提供更多高质量生态康养旅游产品。
  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哈尔滨为让市民享受全面小康幸福生活,正在擘画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态画卷。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