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音乐,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
■秋 月
文章字数:2988
  19世纪初期,大量俄侨涌入哈尔滨,他们的精神支柱不只是教堂、书籍……还有音乐,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诺夫、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从来就没离开过他们的生活。
  俄罗斯音乐对哈尔滨建城初期的文化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俄侨们走进哈尔滨伊始,西方音乐就如细雨般慢慢渗透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渗透到空气和土壤里。那时的哈尔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拉着巴扬、弹着三角琴、打着手鼓的俄侨;旁若无人演奏着小提琴曲的孤独异乡客;抱着吉他面对松花江自弹自唱的流浪艺人;自由组合的小乐队;还有餐厅里传出的钢琴声、甚至糖果铺都放着唱片……不容置疑,当时的哈尔滨人最初一定是懵懵懂懂地听着来自异域的声音、美妙的旋律,还有那些奇形怪状乐器。
  1908年,交响乐在哈尔滨的上空第一次响起。“老哈响”演奏的第一支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整个乐曲贯穿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风格,表现俄罗斯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外来入侵的反抗以及庆祝胜利的欢快……这首曲子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
  交响乐从此在中国上空响起。
  建成于1911年的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是音乐在这座城市的“落脚点”和“大本营”。爱好音乐的俄侨们从哈尔滨各个角落来到这里,他们举办大型音乐会、演唱会。不少俄罗斯皇家剧院的演员和音乐家纷纷来哈演出。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曾有两个非同寻常的文化活动:一个是1936年,俄罗斯歌唱家夏里亚宾在哈尔滨举办了音乐会。已故历史研究学者何宏曾写道:“夏里亚宾非常向往东方,他希望在庆祝自己演出50周年时,能自豪地说,我去过东方。”夏里亚宾来哈尔滨演出结束后便告老还乡,哈尔滨是夏里亚宾音乐生涯的最后一站。另一个文化活动是1937年哈尔滨俄侨同旅居世界各地俄侨隆重举办了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这两件事在当时都引起轰动。
  谈到哈尔滨音乐,绕不开一个人——是卡米拉·霍尔瓦特,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1902年,她陪伴丈夫霍尔瓦特来到了哈尔滨。次年,霍尔瓦特出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作为巴黎音乐学院高材生的霍尔瓦特夫人,在哈尔滨的文化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中东铁路俱乐部就是在她的倡导下兴建的,她还积极促成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老哈响)的建立。她是音乐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和参与者,曾邀请多名俄国歌唱家(包括夏里亚宾)、指挥家、演奏家来哈尔滨演出,她也曾协助各方创立各种文化剧场等等。(后来,霍尔瓦特被免职,他们一家到了北京,霍尔瓦特夫人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音乐,著名的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曾从师于她。)总之,霍尔瓦特夫人利用身份之便以及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为哈尔滨的初期音乐建设作出贡献,她常说一句话: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是至上的。哈尔滨人不能忘记她。
  俄侨们又陆陆续续成立了许多音乐学校。据统计,到1962年,哈尔滨有近30所音乐学校,其中建立于1921年5月的“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也是中国的第一所音乐学校。
  总之,俄侨们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虽然起初他们只是爱好或者是对家乡的怀念,但随着在这里的长期生活,他们把“他乡当做故乡”,他们把音乐根植在这片土地上,这对哈尔滨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音乐氛围的普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国后,从哈尔滨走出许多知名的音乐家和歌唱家,如傅庚辰、李双江、金铁霖、薛苏里等等。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就没有价值。”从中东铁路的开通至今逾百年,哈尔滨城市的上空从来就不乏音乐的旋律。
  201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哈尔滨“音乐之城”荣誉称号。这对哈尔滨的音乐成绩是个肯定,更是激励。
  俄罗斯的友人们也从来没缺席过哈尔滨的音乐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他们更是活跃在这个舞台上。
  成立于2016年的哈尔滨音乐学院,主楼、音乐厅、图书馆等主体建筑具有鲜明的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这样的建筑既体现了俄罗斯建筑之美,也有饮水思源之意,哈尔滨从来是重感情、重友情的城市,何况,音乐无国界。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积极和哈尔滨合作,推荐俄罗斯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哈尔滨音乐学院现聘任近20位俄罗斯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0%,还有数十位外籍音乐家担任学院交响乐团演奏员,音乐学院每年选派10名中国师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中俄文化的交流已经进入到教学、科研等领域。
  1909年1月设立的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是俄籍犹太人在哈尔滨建立的;2014年6月,经重新修缮改名为“老会堂音乐厅”,这座承载着上世纪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被注入全新的音乐灵魂,现在的老会堂已成功举办1000余场室内乐音乐会,观众已达到60000余人次,演出古典主义、俄罗斯、欧美、中国、日韩等风格曲目已达到1500余首。近年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小提琴家冈特瓦尔格、钢琴家格拉祖诺娃等著名演奏家在老会堂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以色列驻华大使、波兰国宝级戏剧大师及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艺术学院院长瓦西里耶夫先生也曾莅临老会堂参观指导并进行学术交流。
  1925年7月,小提琴演奏家戈里德·施京夫妇在哈尔滨炮队街(现道里区通江街86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据报道:早年间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曾为哈尔滨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很多人后来去上海发展,成就了“上海音专”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014年,在哈尔滨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原址(道里区通江街86号)恢复校名,主打音乐艺术培训,这所近百年历史学校重新绽放艺术之花。戈里德·施京夫妇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作为哈尔滨地标建筑之一的哈尔滨大剧院与俄罗斯文艺界更是交往频繁。短短几年,仅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芭蕾舞剧院就三度莅临大剧院,为哈尔滨人奉献《天鹅湖》《艾丝美拉达》《一千零一夜》《睡美人》《胡桃夹子》《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经典剧目。还有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剧院600人阵容的史诗歌剧《战争与和平》,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哈尔滨大剧院还承接了很多对俄的大型活动,包括第四届中俄博览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央视全阵容的《中俄艺术家大联欢》和为期一周的《第二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的系列文艺演出;中俄两国副总理出席的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开幕式等等。
  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一向以演奏俄罗斯音乐曲目见长,每年,他们都举办俄罗斯作品演奏会,不断加强与俄罗斯音乐界的互访和合作,无论是2015年在哈举办的“爱上交响乐,感受俄罗斯音乐”,还是2019年3月赴俄罗斯演奏的曲目《红楼梦钢琴随想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等,都得到了俄罗斯音乐家和听众的高度评价。
  音乐像桥梁一样,架起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音乐也如涓涓流水般,在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欢快地流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成立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展示了哈尔滨百年的音乐艺术发展轨迹,不仅有“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的文字介绍……还有上世纪俄罗斯音乐家在哈尔滨的照片、使用过的乐器、留下的乐谱、纪念品等等。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呈现的是哈尔滨人感恩的心,哈尔滨人从来不会忘记为这个城市作出贡献的朋友们,特别是俄罗斯友人。
  百年前,俄侨的到来为哈尔滨注入了西方的文化,豪爽的哈尔滨人更理解开放、包容、共存的意义,中西文化的滋润,形成了哈尔滨人特有的底蕴、气质和素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
  中俄音乐艺术的交流印证了这一切。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