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李敏老人在太阳岛上。 □ 于秋月
2018年7月21日,抗联老战士李敏走完了她95年的光辉人生。在她身边,整齐摆放着一叠《哈尔滨日报》——这份她阅读了数十年的报纸,陪伴她走到了生命最后一程。最上面那张,正是我在她离世前三天发表在《哈尔滨日报》上的整版文章《让抗联的薪火代代相传》。
这份创刊于80年之前的报纸,就这样见证了一位抗联老战士最后的时光。
得知她离世的消息,我立即赶往鞍山街23号。铁门敞开,小院肃穆,灵堂设在客厅。鲜花丛中,她的照片依然带着我熟悉的笑容。我深深鞠躬,点燃三炷香,轻轻摆上她最爱的老鼎丰点心。望着她慈祥的面容,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三年前那个冬日,我随哈尔滨文化志愿者团初次来到这里拜访。寒风凛冽中,她早已等在门口,一身整齐的抗联军装,打着绑腿,胸前勋章熠熠生辉。虽已年过九旬,却依然身姿挺拔,眼神坚定。
在李敏阿姨的引领下,大家走进了那栋挂着“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牌匾的欧式楼房。几个房间的墙上挂满了东北抗联歌曲和东北抗联事件的展示,下方陈列着书籍、抗联战士使用过的遗物及服装等,这里俨然就是一个东北抗联博物馆。
李敏阿姨指着墙上的《列宁之歌》对我们娓娓道来,她学唱抗联歌曲的起点正是从这首歌开始的。老人家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深情地回顾了她的抗联岁月。12岁时,加入儿童团积极宣传抗日;13岁那年,跟随李升爷爷进入部队。她特别提及了193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死里逃生经历,历经艰险,翻越了两座大山才终于找到组织。她还动情地讲述了东北抗联战士以树皮、乌拉草充饥的艰苦岁月,以及眼睁睁看着身边战友倒下的无尽悲愤……
最难忘的是随她的艺术团去亚布力演出。舞台上,她轻抚战友画像,泪流满面地领唱:“你在哪儿,你在哪儿?是在那片黑夜,还是这片朝霞?”台上台下,哭声一片。这位在我心中从不流泪的铁血战士,那一刻却情难自已。后来我才懂得,那不是软弱,而是对战友最深沉的爱。
多年来,为寻找牺牲的战友,她走遍了黑龙江的深山老林。每有战友消息,她必亲自前往。她对我说:“东北抗联牺牲的英烈太多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找到他们,要为他们树碑立传。”
我们还曾在太阳岛东北抗联纪念园留下合影,我将这段经历写成《秋天的太阳岛》,发表在《哈尔滨日报》上。这份记录城市记忆的报纸,就这样一次次见证着我们的交往,也见证着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
随着交往日深,我们成了忘年交。基于她的讲述,我陆续在《哈尔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死里逃生的小李敏》《抗联娃娃》等文章。这份记录城市年轮的报纸,成为我们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阵地。
2018年6月3日,得知她将赴京开会,我特地去买了老鼎丰油茶面和长白糕去看她。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面。
知道我要来,她早早就在院里等候。那天她格外健谈,领我看院里的“老鸹眼子”树,说这树曾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救过无数东北抗联战士的性命;给我看新立的石碑,一字一句念着陈雷同志的诗句;还送我她生平第一张照片,并在《陈雷同志的回忆录》上工整签名。
就这样,我们从楼下到楼上,从室内到庭院,她一直说着。夜幕降临,却都不忍分别。我们约定:她从北京回来后一起整理资料,撰写《她(李敏)用十四年光阴呼吁抗战十四载》;要寻访一工具厂的老同志,组织个座谈会;要整理牺牲战友的故事……她说着,我应着,觉得要做的事太多太多。
在她家客厅的条几上,总是整齐摆放着一叠《哈尔滨日报》。她说这是她每日必读的报纸,是她了解这座城市、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窗口。正是这句话,让我萌生了要将她的故事写在《哈尔滨日报》上的念头。
回家后,我连夜写下4000余字的《让抗联的薪火代代相传》。经过反复修改,于7月17日将稿件送到《哈尔滨日报》编辑部。编辑王洋老师细致审阅,认真核实每个细节。次日,文章便在《哈尔滨日报》整版刊出。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她,她高兴地说:“秋月,你做得太好了。宣传抗战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哈尔滨日报》刊登,能让更多哈尔滨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我们东北抗联战士的不易。”
谁料,19日她便住进医院。住院期间,她特意叮嘱工作人员务必将这张报纸从家中带来。工作人员说,她在病榻上反复翻阅,久久不愿放下。
送别她那天,天河园大厅庄严肃穆。她安卧在鲜花翠柏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面容安详。大厅里回响着她演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恍若她又带着笑容向我们走来。
在天河园的焚烧区,我取出那张《哈尔滨日报》,轻轻点燃。
李敏阿姨,愿这份有着红色历史的报纸,伴您安然远行。也愿《哈尔滨日报》作为这座城市最忠实的记录者,继续让东北抗联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薪火相传,直至永远。
作者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