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新晚报》政教要闻部主任徐亚平(中)、记者刘治宇(左一)、董艳春(左二),在巴彦县采访交出化学武器隐埋图的日本老兵。 □ 徐亚平
80年峥嵘岁月,80载笔耕春秋!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我感慨万千:面对承载了几代哈报人拼搏与梦想的《哈尔滨日报》,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将青春、热血铸进了《哈尔滨日报》的字里行间。我们,与《哈尔滨日报》共成长;我们,与哈尔滨市共发展;我们,与共和国共辉煌!
近30年的新闻岁月,我相继在《哈尔滨日报》的记者部、政教部、经济部,《新晚报》的经济要闻部、政教要闻部任记者、部主任,始终在要闻部的新闻一线拼搏,没休过完整的节假日,没有8小时工作概念。我坚信,通过我们的笔和纸,能传递更多党的声音,能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能为更多的百姓排忧解难。传播真理、扬善制恶、匡扶正义,是初心,是情怀,是新闻理想,也是我们的新闻目标!
于是,这份根植于内心的新闻追求,要求自己可以、也应该把每条新闻做得更好!被称作奉献与牺牲的拼搏精神,始终贯穿在我每天的新闻工作里,体现在每一篇获奖的新闻报道和每一个反响强烈的社会活动中。
有一篇消息,成为“经典”
1996年7月18日,时任《哈尔滨日报》经济部副主任的我,被抽调做《新晚报》花车游活动报道。当晚大雨瓢泼,雨中的我,被市民空前的参与热情深深感动。我用郭玲春散文断裂式文体写下当晚的盛况:《缤纷花车雨中行 万人空巷狂欢夜》,导语第一句是:“哈尔滨人今晚被自己煽动起来的热情吓了一跳……”通过描写、夹叙夹议、沉浸式感受,将读者带入那晚令人荡气回肠的花车游现场。这篇被称作“范文”的消息,在报社内部流传很久。此稿获当年哈尔滨市好新闻一等奖。
有一篇深度报道,引发观念之争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改制成为推进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年,我在道里区采访时,得知市低压电器二厂通过参股经营,焕发了企业巨大生机的线索。我深入市低压电器二厂、道里区相关部门多次采访,写出了《抉择——市低压电器二厂参股联营前的一场观念之争》的深度报道,刊发在《哈尔滨日报》头版头题。这篇报道,引起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索长有的高度关注。索长有书记就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这篇报道给予充分肯定。市长汪光焘也为该报道作长篇批示。这篇报道引起企业、社会相关部门关于企业改革观念之争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推动了全市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该报道获当年黑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有一篇特别报道,被历史铭记
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报道中,我连续奔波在抗洪一线,几天几夜随抢险人员蹲守在危险的群力大坝,采写的《骨头断了用意志撑着》《看看战士这双手》等,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历经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哈尔滨终于迎来抗击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决定性胜利,我与同事策划、采写的《定格:120.89——写在历史最大洪峰通过哈尔滨之时》深度报道,刊发在1998年8月24日《哈尔滨日报》头版头题,记录了哈尔滨市上下同心、军民同欲抗击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引起强烈社会共鸣。这篇报道获当年黑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
有一条综述,写到凌晨4点半
作为部主任,带好队伍的基本素质是:肯干又能干。
2005年11月28日下午4时,哈尔滨大停水事件刚结束,《新晚报》编委会策划了哈尔滨大停水的4篇备忘录综述报道,并将第一篇综述任务交给了时任《新晚报》政教要闻部主任的我。
领任务已是晚上5点多,3500字的综述第二天要见报,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领着副主任刘铁瑛,记者董艳春、杨晓宁立即开会策划,构架稿件结构,采访必要素材。随后连夜赶写稿件。我下楼买来酸奶、面包、红肠等食品不断给女记者们“打气”,写到后半夜,大脑缺氧,稿子“滞”住了,编辑一遍遍过来催稿。为尽量减少延误的出版时间,我整理一下思路,在键盘上为这篇综述敲出了1000多字的开篇语,以“水荒”中平安诞生的百余个婴儿为切入点,生动、感人地展现了这次举市关注的大停水事件中,哈尔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水准。
我带领3名女记者一直拼到次日凌晨4点半,《沉着应对——2005哈尔滨大停水备忘之一》交稿了。交稿后,让3名女记者回家睡觉,自己咬牙在岗位迎接了新一天的太阳。稿件见报后引起很大反响,此组报道获当年黑龙江省新闻奖、报纸深度报道三等奖。
有一个策划,让很多人落泪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的震后哀悼日。时任《新晚报》经济要闻部主任的我,向晚报领导提出一个策划思路:以“这一刻,天地动容”为轴线,采访各行各业的各个哀悼现场,记录不同市民的哀悼方式。我为这组跨版报道写下前言:“山川低头,刻下这一天——公元2008年5月19日。/江湖无语,凝固这一刻——14时28分。/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历史注定要在此刻驻足:13亿人的悲恸共同喷涌,59年来,国旗首次为普通国民而降……/13亿颗滴血的心,此刻化作同一种身姿:深深地、深深地为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默哀!这是生者对逝者最深切的送别,是人类对生命尊严最崇高的关照!/在哀悼日,我们投入地悲伤,而表达哀痛,是为了让坚韧得以持续!”
第二天,这组跨版报道反响强烈,《这一刻,天地动容………》的前言,也被许多网友转载,成为各种悼念文章的开头。
有一组连续报道,引发国内外关注
2004年,我任《新晚报》政教要闻部主任期间,获悉一侵华日军老兵,欲交出60年前埋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境内的化学武器隐埋图的重大线索。经新晚报总编精心策划,立即组成报道组,带领记者刘治宇、董艳春多次前往巴彦县采访,经深入挖掘,采访了多位当事人、见证者,当天写出了独家重大报道《巴彦毒气弹隐埋地点大追踪》《一日本老兵交出化武隐埋图》两篇报道,随后一周每天往返巴彦县等地,相继采写出8篇相关追踪报道,独家报道了巴彦境内埋藏的80余处日军弹药的重大新闻。这组重大独家国际题材报道,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省市新闻媒体、各大网站,纷纷对此予以报道。这组报道还引起省、市、县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立即组成相关调查组赴巴彦调查,挖出侵华日军毒气弹、常规弹30余枚。
这组报道相继获得2004年度黑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第二十五届黑龙江报纸奖一等奖。并参评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
有一篇独家新闻,斩获中国新闻奖
2011年3月,我获悉市环保局干部张昆林,为守护哈尔滨市300万人的水源地——磨盘山水库,5年间徒步万里踏查水源地环境资源,向省、市决策部门提供的水源地环保区保护评审材料,最终促成了由省人大常委会审批的《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而5年间吃下近千袋方便面、穿破20双胶鞋的张昆林,因劳累过度患上胃癌。被深深感动的我,带领部里年轻记者刘希阳、王辛娜,多次深入磨盘山水库、市环保局、相关医院等地采访,几易其稿,写下了《用生命捍卫300万人生命线》的长篇报道,刊发在2011年3月30日的《新晚报》上。这篇整版报道见报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此稿荣获2011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黑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
我策划、组织的“我供自己上大学”活动,成为《新晚报》优秀的品牌活动之一,该活动荣获2008年度全省首届新闻媒体“服务人民 记录龙江”十大新闻报道活动。新华社多次发稿予以肯定。
近30年间,我采写、策划的《正阳河派出所摆台收份子》《协会拉会员 企业受不了》《巴彦毒气弹隐埋地点大追踪》《中招公示吓退50名“假加分”》《救救城边的“土著”植物》《记者“卧底”问题饭店 揭秘后灶黑幕》《还我血汗钱》《用生命捍卫300万人生命线》等近百篇新闻作品,分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好新闻奖。
我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抗洪抢险模范称号,2011年荣获第八届黑龙江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获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多次获哈报集团的最佳敬业奖、敬业奖。
往事如烟。行走新闻天地的30年间,我敬畏记者这份职业。得与失,岁月铭记!
作者 | 高级记者。历任《哈尔滨日报》记者部记者,政教部、经济部副主任,《新晚报》经济要闻部、政教要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