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悉心照料婆婆。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初冬时节的哈尔滨巴彦县镇东乡镇东村七马架四屯,天刚蒙蒙亮,院子里的公鸡还没打鸣,刚睡个回笼觉的王丽丽下意识地睁开眼睛,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轻手轻脚地走到前屋,趴在炕沿看看婆婆睡得咋样、需不需翻身。22年来,她从未睡过一个完整觉,无怨无悔地接连照料奶奶婆、公公、婆婆3位瘫痪老人。身为一名本本分分的农民,她用凡人善举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无私付出为街坊邻居树立孝老敬亲、崇德向善的典范。
22年的孝心坚守,王丽丽的善良与孝心感动了无数人,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2024年她被评为“冰城好人”,今年8月被评为“龙江好人”。今年11月,王丽丽被推荐为第四批“中国好人”。
二十二载光阴流转,从青丝到鬓染霜华,王丽丽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照料3位老人的漫长岁月里,她虽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书写了老百姓最真的孝心故事。
3位老人先后卧床
她用柔肩撑起重担
11月21日,记者驱车200余公里来到巴彦县镇东乡镇东村57岁村民王丽丽的家。干净利索的农家小院,从屋里走出来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妇女。“这就是王丽丽。”随同采访的乡镇干部向记者介绍。
在洒满阳光的正屋炕头,王丽丽79岁的婆婆头冲里躺在热炕上,浑身上下穿戴整洁,丝毫看不出是卧床多年的老人。屋子窗明几净,地砖上一点灰尘都没有,屋里也闻不到一点老人卧床的味道。“王婶伺候得干净,多少年了都是这样。”邻居齐东海说,“从小我就知道,我们屯有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照顾公婆尽心尽力。”
2003年,时年35岁的王丽丽与丈夫在外地打工时突然接到家中电话,说当时83岁的奶奶婆患上脑梗塞卧床不起,家中无人能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我公婆身体不好,照顾不了奶奶婆,我当时就觉得,家里必须得有一个人回来,不然老人没人管。”王丽丽没有丝毫犹豫,放弃了在外的工作,回到了需要她的家。很快,丈夫也从外地赶回来。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平日种地,农闲时在附近打工。
自此,护理奶奶婆的重任便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照顾瘫痪老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这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更要吃极大的辛苦。每天起五更爬半夜,更要紧的是一刻也不敢离开家,连上一趟街也成了奢望。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转眼7年过去了,厄运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2010年,64岁的公公突患脑梗,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她需要照料的瘫痪老人由一位变成了两位,原本的千斤重担又重了千斤,但王丽丽仍顽强地扛了下来。
2012年,奶奶婆去世,王丽丽一如既往地继续照料公公。2015年,脑梗又找上了长年患病的婆婆,时年69岁的婆婆瘫痪卧床。王丽丽又开始了同时照料公公、婆婆两位瘫痪老人的艰巨任务。“这一伺候,就伺候到2019年公公去世,如今还剩婆婆一人需要照顾。”王丽丽告诉记者。
从未睡过一个完整觉
夜晚多次为老人翻身
快到午饭时间了,王丽丽上炕趴到婆婆耳边说:“妈,你饿不饿,给你喂点吃的啊?”无法正常说话的婆婆看着她的眼睛点了点头。王丽丽赶紧走到后屋灶台,点火烧水。“老人常年卧床,牙也没有了,必须吃软烂容易消化的东西。”王丽丽一边说,一边把油茶面倒到碗里,再兑上热水。回到前屋,王丽丽动作娴熟地一手护头、一手护腰将老人稳稳扶坐起来。每次喂油茶面之前,王丽丽总要吹一吹,把食物的温度控制到刚刚好。
回想起照顾老人的日子,王丽丽说,用“手忙脚乱”来形容再贴切不过。“那时候,公公、婆婆都瘫痪在床,我们定期会把公公、婆婆用轮椅推出去遛弯。”王丽丽说,“先把公公抬到轮椅上,等再去抬婆婆的时候,公公那边就挣扎着要自己坐轮椅走了,我得马上跑回去安抚公公;还有的时候,这边刚要给婆婆喂饭,那边公公就大小便失禁,需要更换衣物,真是顾了这个顾不上那个。”这些年,她从未睡过一个完整觉,每天夜晚都要起来四到六次为老人翻身。
老人的衣服需要随时更换,每天换下来的衣服足有满满一盆高。“那时候没有洗衣机,都得手洗。”王丽丽说,手因为常年泡在冰水里坐了病,现在天一冷就疼得厉害。有时候从清晨忙到深夜,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几口。
渐渐地,王丽丽掌握了护理老人的基本技能:老人吞咽困难,她就把食物打碎喂老人吃;两位老人同时卧床时,有时会同时上厕所,她要在炕边准备两个便盆……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这中间流过多少汗、吃过多少苦、有过多少委屈,只有王丽丽心里有数。
如今,王丽丽早已成为了“全能护理师”,把换药、做营养餐、翻身擦身、洗脚洗头这些动作刻在了骨子里,再苦再累,也从未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一年又一年的漫长护理老人岁月,王丽丽咬牙挺住了,她不仅把3位老人伺候得精细周到,更用无声的爱陪伴老人度过人生最后一程。
为了让老人住得舒服,家里面积最大的阳面屋子一直留给卧床老人居住,而她自己20多年来一直蜗居在四五平方米的阴面屋子里。天气暖和时,王丽丽会用轮椅把老人推到院子里晒太阳,还会跟老人叨咕叨咕孙子孙女的近况;老人心情不好烦躁的时候,王丽丽还要陪聊、安抚。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丽丽的婆婆每10分钟左右就会抬手招呼她过去。王丽丽总能第一时间明白老人的意图:要起来坐一会儿、渴了要喝水、要换一面翻一下身……
在屋子一侧的柜子上,依次摆放着纸尿裤、药品等护理用品以及充满生机的绿植芦荟。婆婆每天需要更换4到6次纸尿裤,王丽丽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老人的异常,为老人更换纸尿裤、清理污物。“就害怕老人便秘,只要超过3天没排便,我的心就提起来,想各种办法让老人顺利排便。”王丽丽说,有时候还会被污物弄得满脸满身都是。
最累的时候,王丽丽几近崩溃,一个人跑到自家地头失声痛哭。“像精神病一样,”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丽丽说,“哭过心里就好受点儿,哭完赶快跑回家,接着伺候老人。谁家没有老人?谁没有老了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老人养咱们小,咱们就得养他们老。”
邻里乡亲温暖同行
传承孝道情暖人心
22年如一日,王丽丽的孝心影响着家人,也感动了每一个听说她故事的人。
为了维持家用,王丽丽的丈夫宋志刚种地之余会在县里或村里打零工。“不能走太远,以便能及时回家帮忙。”这几年,家里负担相对轻了一些。宋志刚说,家里包了60多亩地,今年收成好,能剩下几万块钱,但这钱几乎都要用在老人看病吃药上。前些年,3位老人都需要照顾的时候,家里年年“拉饥荒”,左邻右舍都借了个遍。“乡亲们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我们特别感激。”
有一次,公公和婆婆都需要住院治疗,“当时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有的出车帮我们送老人去医院,有的给我们垫钱治病,我特别感动。”王丽丽感恩地表示,这些年她能把老人照顾好,多亏了村里和乡里的干部,还有邻居们的无私帮助。“每次来看王丽丽,我们总说有啥困难我们帮你解决。”镇东乡宣传委员管迪秋说,“我们都是她的坚强后盾。”
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知道王丽丽的事迹,只要提到她,大家无一不竖起大拇指。村民姜立志说:“丽丽姐这么多年太不容易了,我们都看在眼里,别说出门上个街,就是村里有个扭秧歌都不能去看。”
王丽丽孝老敬亲的优良家风深刻影响了下一代。“家里困难,两个孩子懂事早,现在都在外地打工补贴家用。”王丽丽说,像纸尿裤一类的护理用品都是孩子在网上给奶奶买的,孩子们总说爸妈劳累一辈子太辛苦了,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公公婆婆对王丽丽的付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我公公、婆婆也知道我对他们好,每次有人来家里,公公和婆婆总会夸我把他们照顾得很好。”王丽丽回忆,虽然如今婆婆说不了话,但总会用手拍拍胸口,那意思就是说:我记得你的好。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她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记者一行离开时,王丽丽和婆婆都微笑着和记者告别,这份对“孝”的坚守和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22年如一日,王丽丽放弃了个人的安逸,用无微不至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心。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的伟大,感受到了孝心的温暖与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感恩与担当的分量。
王丽丽的孝行不仅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为社会树立了看得见、学得来的文明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