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门洞画廊的两面百年砖墙上,展览着宋兴文收藏的最早一张《哈尔滨日报》,来自1946年5月24日。从这张泛黄的报纸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他为每一张报纸都特意安装了一个精美的密封相框。一排排精心装裱的报纸——不是复印件或数字化影像,而是实实在在的原版实物纸张,跨越了数十年时光,尽管微微泛黄,却可以看出是被精心保存。
每一张报纸,都承载着《哈尔滨日报》自创刊以来的历史印记——宋兴文将各个时期,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乃至近年的几大关键节点,包括电讯版、增刊和号外,按时间跨度无缝衔接,展现出一条时代发展的城市主线。
在宋兴文看来,这些展览的报纸,最容易勾连深藏在每一位市民沉潜心底里的那份对城市的炽热记忆——扑面而来的不止岁月的墨香,还有对那个年代的亲切与熟悉。展出首日,很多老人指着上世纪50年代的报纸,激动地回忆起当年哈尔滨工业建设的场景。报纸上的铅字,仿佛一下子将一代人带回了那段青春岁月。
除了时代发展线的策展用意,宋兴文还想让市民游客一目了然,发现《哈尔滨日报》不同时期的报头变化。“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创刊初期的报头风格质朴,反映了当时的朴素氛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报头则显得更加现代化,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活力……”
令很多观展者耳目一新的是,这场《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特展,并不仅限于报纸。除了那块木匾,宋兴文还融入了许多老物件。为此,他在展墙一侧放置了多个展柜。其中,一份繁体字《新闻油墨供销合同》,引发了很多观展者的好奇。
宋兴文告诉记者,从1953年至1968年5月,《哈尔滨日报》社址在道里区西十二道街,与现在东和昶1917所在的西十三道街,仅一墙之隔。这份当时《山西日报》新闻制墨厂给《哈尔滨日报》供油墨的合同,曾因宋兴文收藏宽街(如今的西十三道街)相关文物,而一直被保存下来。在签订这份合同的第二年,哈尔滨日报社印刷厂就迁到西十三道街,还盖了二层楼。
东和昶1917所在的宽街,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与《哈尔滨日报》有着天然的联系——报纸曾记录这里的变迁,而宽街的文化氛围又为报纸滋养了素材。“城市的文物会说话,因为它们真实存在。”宋兴文说,“它们跨越时间,来到你面前,以《哈尔滨日报》的成长为联结,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可触可感。”
城市记忆
在数万张泛黄纸堆中筛选串联
整个筹备过程,将近3个月。宋兴文坦言,做这样一场特展,并非易事。首要是筛选报纸,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
他表示,选材必须基于“大历史观”,既要展现《哈尔滨日报》与城共生的全貌,又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选取重大题材,展现报纸记录城市80年的历程。
同时,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宋兴文最大程度兼顾“重大事件”与“社会生活”。这种筛选标准,既保证了历史时代的全面,又能体现《哈尔滨日报》的亲和力与温度,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展者。他特意选入反映哈尔滨市民日常生活的广告和报道,如老饭店的广告……这些小切口,让历史与记录历史的报纸,显得更加鲜活。
宋兴文不仅动用了自己多年的收藏,还四处奔波,补充寻找缺失的部分,又经过日夜的整理……
为了此次特展的全景与时代连贯性,宋兴文需要超越个人收藏,进行系统性补充。他告诉记者:“已经数不清翻了多少堆报纸,起码几万张是有了。”补充得越多,串联城市记忆的链条就更加完整。这要求他的筛选工作必须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能够体现城市历史进程、见诸报端的细节。
此外,报纸的保存状态也是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的报纸,相对品相较好,但之前的报纸则需要格外小心处理。他采用专业的装裱技术,最大程度防止展出过程中的氧化和损坏。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足见他对《哈尔滨日报》的呵护与珍惜。
2007年,宋兴文曾做过一个轰动全城的大IP《哈尔滨美食地图》。自那时起,他被《哈尔滨日报》报道并关注,从此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这张报纸一路见证了他的成长,在他做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主理人过程中,《哈尔滨日报》始终予以关注和宣传。
因此,这场特展,对宋兴文而言,不仅是身为城史家与收藏家的专业素养,更是一次情感回报——一名普通市民对城市文明的赤子之心。
记录城市
“城市见证者”80年从未缺席
展出首日,几名大学生驻足在一份上世纪60年代的“号外”前。他们兴奋地告诉记者,非常惊讶于报纸在重大事件中的即时报道能力。“以前总觉得历史是书本里的东西,在这里让我看到,它就在我们身边,被新闻记者真实记录下来。”
这场特展,通过报纸的直观展示,充分证明了《哈尔滨日报》的历史参与度。从1945年创刊至今,《哈尔滨日报》报道了无数关键节点:1958年的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转型乃至近年的文旅兴盛……这不仅是一场文化展示,更是一次市民对城市历史的深情拥抱。
许多年轻的市民游客,或许第一次意识到,《哈尔滨日报》一直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着——它不是冰冷的文字信息,而是有时代触感、有历史质感、有人文温度的实物。
宋兴文告诉记者,尽管他认为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市民,对这张报纸已经足够熟悉,但还是在这场长达3个月的寻找旅程里,重新认识了《哈尔滨日报》。这也是他做这次特展的深层意义——希望让公众重新认识《哈尔滨日报》作为城市“见证者”的重要角色,重新思考报纸与城市的关系。“百余件老报纸与老物件,见证这80年来,这份报纸从未缺席过哈尔滨的任何重大事件,作为忠实的记录者与深度参与者,陪伴城市走过风雨历程,无愧于《哈尔滨日报》这个名字。”
这场展览,计划持续至12月20日。同时,展览的另一个特殊之处,还在于其“持续生长”性。宋兴文向记者透露,他将不断添加新内容,如《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当天的特刊,也将在近日被放置于展墙,与记录城市重大事件的其他报纸一同展出。他希望利用展览的动态性,体现城市活力,呼应《哈尔滨日报》作为城市“活历史”的角色。
东和昶1917于今年7月全面开放后,宋兴文积极与哈尔滨日报社合作,在百年老建筑门前设置了“宽街报摊”,恢复一座城市的“报摊传统”——不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实践。在宋兴文看来,报摊文化同样是哈尔滨历史的一部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一座城市的报刊亭或报摊数量,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在这次特展中,宋兴文在一侧老砖墙下,设置了两条长长的木椅——希望在门洞画廊,复原市民在中央大街长椅上读报的那种文化场景。
在宋兴文看来,老建筑与老报纸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神奇的时空叠加效应,让市民游客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他希望,在哈尔滨冰雪季文旅热潮到来之际,通过这场特展,让每一位走进门洞画廊的市民游客,不仅能够通过报纸看到并了解哈尔滨的城市变迁,更激发他们对哈尔滨城史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在百年老建筑中,这个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