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秋叶画框 定格秋日时光

东和昶1917门洞画廊秋叶展串联历史记忆

字数:1,056 2025年11月24日 要闻
  秋叶展内的树叶相框。
  门前收集的树叶。
  ■本报记者 王坤文/摄
  当百年红砖墙与金秋落叶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的东和昶1917,门洞画廊的一场秋叶展正悄然上演——100个相框镶嵌于老建筑斑驳的砖墙上,每一幅都封存着一片承载故事与时光的枫叶。这场展览的灵感,缘于主理人宋兴文两年前与宽街秋日的一次邂逅。
  灵感溯源
  一场金色街景的启示
  2023年11月,东和昶1917尚在修缮初期,宋兴文站在刚租下的清水红砖小楼前,被眼前一片金色景象吸引:西十三道街(旧称“宽街”)满街落叶铺就一条金黄色地毯,二楼阳台积了厚厚一层枫叶,阳光透过枝丫,为百年老街镀上温润光泽。“秋叶不是凋零,而是老建筑最自然生动的点缀。”他回忆说,“当时有了一个想法,想在这座老建筑里为秋天办一场展览。”
  他的想法在2025年10月落地为“拾叶计划”。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7月全面开放后迎来的第一个秋天,宋兴文在老建筑门前放置了一只巨型玻璃杯,上面写下这样一句话:“拾一片秋叶,寄一片秋思。”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将捡到的落叶投入杯中,赋予季节一种温暖特殊的仪式感。到了11月,团队精选出100片蕴含故事的叶子——有孩子用稚嫩笔触写下的寄语、老人夹着旧照片的枫叶、情侣携手拾取的并蒂银杏……宋兴文将它们装入相框,悬挂于门洞画廊的红砖墙。
  策展哲学
  让艺术在历史中“呼吸”
  与常规展览不同,这场小而美的秋叶展,延续了门洞画廊“让艺术在历史中呼吸”的策展理念。在宋兴文看来,“老建筑的砖墙是岁月底色,秋叶是动态的媒介,光影变化中每一刻都是独特的对话”。
  这种“不完美”美学,与东和昶1917的整体定位一脉相承。作为宽街文化复合体的十大业态之一,门洞画廊始终倡导“艺术与生活交融”。此前举办的多场独立艺术展,均利用门洞的开放性与自然光,让作品与百年砖墙产生“化学反应”。宋兴文透露,秋叶展更进一步,是将市民游客的参与直接转化为展陈内容,进一步模糊了创作者与观赏者的界限。
  文化深意
  从秋叶到城市记忆的载体
  东和昶大楼本身即是历史的见证。建于1917年的折中主义风格小楼,曾是民族资本家毛守和的商号与住宅,历经危房修缮后,于2025年7月以文化复合体形态重生。宽街博物馆、希罗卡雅时光馆、老俄侨菜等业态,共同复活着哈尔滨的“哈派生活”。
  秋叶展看似轻盈,却暗合这座城市对历史文脉的珍视。每一片叶子如同宽街百年变迁的切片。宋兴文表示:“秋叶短暂,但被相框定格后,便成了可触摸的记忆。正如老建筑,我们需要用当代语言让它持续叙事。”
  在宋兴文看来,秋叶会凋落,但记忆不会。“百年老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承载着人的情感与四季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