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一座城,和我的整个青春

字数:1,363 2025年11月17日 与城共生 逐梦前行

  □ 张宗
  时光荏苒,《哈尔滨日报》已走过80载。80年,对一座城,是一段历史的沉淀;对一份报纸,是一段温暖的坚守。它见证城市发展,记录城市脉搏,传递时代声音。
  于我,是从读者到编辑的成长。《哈尔滨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引领我不断前行。我的青春,就藏在那些字里行间。
  小时候,我最期待的不是动画片,也不是零食,而是每天清晨爷爷手里的那份《新晚报》。那时,爷爷总是踩着晨光,从家附近的报摊带回报纸。每日早餐时分,便是我们的读报时光。
  餐桌上,他用粗糙的指腹一页页抚过报纸的纹路。我依偎在一旁,指着新闻标题问个不停:“爷爷,这是什么新闻?”“这个明星我认识!”时而对社会趣事充满好奇,时而为体育赛事欢呼雀跃,就连文娱版的明星照片,也能让我翻来覆去看上半天。
  那些带着墨香的版面,拼凑成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也许从那时起,我和《新晚报》之间,就悄悄埋下了一颗缘分的种子。
  渐渐长大,中学时第一次听说“新晚报万人徒步大赛”,我激动地拉着妈妈报了名。和众多参赛者一样,我们走过了最经典的线路——从人民广场出发,途经公路大桥,环太阳岛一周。
  第一次参加户外比赛,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比赛前一晚,我几乎彻夜未眠。当天清晨,我和妈妈早早出发,在公交车上遇到不少参赛者。通过交流,我学到了许多徒步技巧,那热烈的氛围至今难忘。
  松花江畔人潮涌动,发令枪响,浩荡人群开始前行。我紧随母亲,脚步轻快,心情如晨光般明媚。江风拂面,每一步都踏出对生活的热爱。
  沿途,参赛者或挥动队旗,或三五成群拍照留念,或齐声呼喊口号。家庭组合更是温馨——孩子们兴奋地跑在前面,不时回头催促,父母背着行囊,笑着用手机定格这欢乐瞬间。那一刻我意识到,徒步大赛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整座城市的狂欢。
  这次经历让我在读大学时,将这项活动推荐给了环保社团。那年,我们150多人参赛,一路载歌载舞,沿途捡拾垃圾,让“健康之路”也成为“文明之路”。徒步带给我的不仅是旅程,更是心灵的成长。
  而正是那次参赛,让我与《新晚报》的缘分更进一步。
  2013年的徒步大赛,我遇见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人——新晚报新媒体主任部曹晓霞。
  那个暑假,霞姐笑着问我:“要不要来做我的实习生?你感兴趣吗?”我欣喜若狂,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实习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第一次:筹备“博物馆之旅”,参与“荧光跑”“睡觉大赛”“吃货节”“电竞节”等活动,采访“哈夏”系列演出,运营微信账号,甚至参与书店的筹建……
  在一次次实践中,我逐渐成长。跟随记者老师走访街头巷尾,用文字记录城市温度,用镜头捕捉平凡感动。那段时光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懂得了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毕业时,霞姐嘱咐:“保持这份热忱,你会走得更远。”这句话,我铭记至今,始终激励着我前行。
  如今,我已成长为《新晚报》新媒体部的一名编辑。而《哈尔滨日报》也迎来了创刊80周年。从铅字印刷到全媒体融合,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每次走进报社资料室,翻开泛黄的合订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创刊时的印刷机声、改革开放的号外、新千年的第一张彩报……
  80年,对一份报纸是厚重的历史;对一座城市是成长的年轮;对我,是温暖的传承。
  作为哈报人,我愿继续用笔尖记录这座城市,用心传递人间温度。让这份墨香——无论印在纸上,还是传于指尖,永远飘荡在哈尔滨的天空。
  
  作者 | 2014年进入哈尔滨日报社,现任《新晚报》新媒体运营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