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礼物

字数:1,770 2025年11月17日 与城共生 逐梦前行

 
  □ 丁显明
  一大早,女儿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是要给我个惊喜,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好端端的要送什么礼物啊,我挺纳闷的。这时妻子说,父亲节快要到啦,是娃给你买的衣服或者鞋子什么的吧,我恍然大悟,哦哦,应该是的。
  6月15日这天,我准时收到了女儿的快递,不是包裹,也不是包装箱,是一个文件袋,从哈尔滨来的。是什么啊,女儿单位的喜报吗?我怀着好奇的心理迅速撕开封口,映入眼帘的是“哈尔滨日报”五个红色的大字,出版日期是2025年6月10日。我心头一阵狂喜,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哈尔滨日报》的纸质版吗?第8版太阳岛副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遇见哈尔滨》,真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啊!看来还是女儿最懂父亲的心。为了这份报纸,女儿托她在哈工大的师弟师妹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辗转邮寄到她单位,再快递给我的。现在很多人都看手机,不看报纸了,真难为孩子的这份用心了。
  感谢编辑老师的慧眼识珠,让我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上了哈报,实现了我感恩哈工大、感谢哈尔滨的多年夙愿。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孩子的十年寒窗,是这座城市磨炼了她的品格和意志,这里的学校给了她本领和知识。这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将在她的人生中留下最难忘最珍贵的记忆。
  对于报纸,从小到大,我是痴迷的。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是生产队的大队长,那时候的报纸是直接送到队上的,因为父亲的原因,我也能看上报纸。在那个文化产品奇缺的年代,一份报纸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新奇和有吸引力啊。一份《陕西农民报》,我能从头至尾全部看完,翻来复去,背得滚瓜烂熟。一期看完,刚好下一期也接着来了。报纸里,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每期报纸的“民间故事”连载,更是让我废寝忘食、爱不释手,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感受到了人间的奇妙和真爱。逢年过节,都要到舅舅、姑姑家拜年,只要看到他们家堂屋或者卧室的土墙上贴的有报纸,我就不和我那些表姐表弟们玩了。歪着个头,颠来倒去、全神贯注地把墙上的报纸内容全部看完,才在舅妈或姑妈的嗔怪声中爬到桌子上吃饭。于是,表兄妹们就给我起了个绰号——“书呆子”。
  此后,上了初中,读了中专,学校的“阅报栏”就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每期不落,风雨无阻。我清晰地记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冠军许艳梅为中国代表团勇夺第一枚金牌,当时的激动啊,真是无以言表。尽管那时候依然饥肠辘辘,但一站到阅报栏前,一切的饥饿和烦恼就都过去了,完全沉浸在天下大事、优美文章之中。到单位上班后,每天的报纸就放在办公桌上,国家级大报、省报、市报、行业报,品种繁多,不一而足,再也不用到阅报栏看报了,可“阅报栏”情结依然没变。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只要在哪儿看到阅报栏,总是忍不住过去瞅瞅,看看有没有重要的新闻和趣事,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哈尔滨日报》我是第一次阅读。很精美的编辑和排版,八大版面,一字不落,一口气看完。一股北方的冰雪情调和书香墨气扑面而来,不愧是一份有着80年历史的大报,其文化气息和新闻报道有着其他报纸不一样的历史底蕴。从报纸里,我读到了萧红,这个生长于呼兰河畔的女子,中国的文坛名将、女中豪杰、文化斗士。惭愧的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读过《呼兰河传》,但我看过电影《萧红》。她的才华横溢、家国情怀、命运多舛,常常让我唏嘘不已。真的好想到呼兰河畔走一走、看一看,看看这个奇女子笔下的呼兰河是个什么样子,听一听呼兰河流水的声音,和她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报纸里,我再次看到了“尔滨”的持续火爆:酒店预订热度增长15%,机场端午假期运送旅客16.2万人次,端午档电影票房报收265万元,音乐快闪悦动大剧院。冰球姑娘闪耀赛场,奏响夏日动人乐章。通过报纸,第一次知道了“波波笑剧场”,希望他们能有机会也到西安来火一把,大西北黄土地汉子的热情一定不比白山黑水差。最让人感动的是《新晚报》的爱心送考活动,送考驾驶员拉乘中高考考生和家长赶赴考场踩点的动人画面,还把送考车队的联系方式公诸于众,极大方便了考生和家长,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哈尔滨人的古道热肠,是这个充满温情和大爱的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
  记录城市脉搏,传递时代声音。80年栉风沐雨,80载砥砺奋进,诞生于硝烟烽火中的《哈尔滨日报》,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哈尔滨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中,更加兴旺发达、壮丽辉煌。
  作者 | 陕西省旬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职工,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