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报,我的“原生家庭”

字数:2,069 2025年11月17日 与城共生 逐梦前行

  作者(左)和哈报的小伙伴在中央大街的小提琴快闪活动中。  
  □ 贾大雷
  搞文字工作的人,大概都懂什么叫“拖延症”。症状大同小异:东摸西逛、吃吃喝喝……不到死线绝不动笔。
  我就是典型。自从接到《哈尔滨日报》报庆80周年的写稿邀请,心里一直记着,动作却一再迟缓。总觉得自己在报社寸功未立,离开后也籍籍无名,写出来合适吗?直到11月将至,一天路过报业大厦,深秋的阳光把红楼照得蓬松柔软。心头忽然涌起一阵“近乡情怯”。好吧,该交作业了。
  我的哈报生涯,是从校对科开始的。那时候新人入职,都得先过校对这一关。
  推开校对科的门,像进了梨园行的“科班”——一份大版样,科长“手起尺落”撕成几片,两人一组,你读我看,反复核对,这叫“唱校”。如今AI当道,回想起来,那场景简直可以申遗。
  说是轻巧,其实重复机械的校对,对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是一种“蚀骨”的历练。但也正是在这里,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每天朗读老记者的文章,潜移默化中习得语感;看着编辑修改稿件,学会了取舍规矩。闲时我们比赛翻《新华字典》,随便指个字,看谁能说出最多同音字……那时候时间走得慢,让人不急着创新,先扎稳马步,才能打出“化骨绵掌”。
  校对科给了我文字上的“洁癖”。直到现在,看到手机视频里“的地得”不分,还会浑身不自在。
  进入新闻采编序列,才算真正开始了记者生涯。我去了全国党报首家社会新闻专版——“社会时空”。
  初到报社井街老楼,办公室陈设“复古”:破洞弹簧沙发、掉漆办公桌,还有个用一次性筷子当门栓的档案柜。那里面塞满了达不到见报要求的“废稿”。有一次筷子“不堪其辱”断了,稿纸倾泻一地。
  现在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甘之如饴地接受这种对内容的严苛筛选。但在那时,只有具备时代价值、直面事实、立场鲜明的内容才能见报,这是我们心照不宣的共识。昨天交的2000字通讯,今天变成两百字短消息是常事,但每篇稿子依然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影响力。
  在“社会时空”和政教部的日子,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真实的人,走进了真实的生活。作为记者,你能切身感受城市风貌、体制运行、别样人生,这种从真实场景中汲取的养分,是阅读和观看无法替代的。
  搬到崭新的报业大厦,哈报进入了“黄金时代”。那时的自豪感,来自内心的认可,也来自外界的反馈。一则报道街谈巷议、一场活动倾城而出、一张照片让全民心碎……这些都不是偶然。
  城市在成长,哈报也在扩版增容。我们对时代精神高度敏感,既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受益者,也是风气倡导者和生活方式缔造者。随着版面扩充,各类专刊、副刊让报纸更综合、更可读、更贴近生活。
  采访能力有限的我,也在新阵地找到了方向。感恩宽容的领导给了我“自留地”,让我天马行空地发表“非主流”想法。每周同时写几个专栏的稿,逼着我去阅读、观看、交流、思考。如我这般散漫的人,若不是出版压力,不知会浪费多少时光。哈报用包容和纪律,拯救了好吃懒做的我。
  难忘参与重大活动报道的经历。某届奥运会,从开幕式结束到开印只有20多分钟。专刊头版给我留了千字版面,总编、主任、编辑四人站在我电脑后“督战”。那种20分钟内调动全部潜能的专注,达到了此生峰值。后来在大赛期间,30天每天午夜或凌晨完成一篇有质量的稿件,已不觉强度。哈报用信任,锻造了我敏捷矫健的新闻素养。
  新世纪十年后,红楼依旧,江水长流,传播格局却在剧变。移动互联网时代,博客、微博、微信、抖音轮番登场,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报社决定组建新团队重塑传播能力。我和几十位来自各部门的伙伴集结。为了不影响传统业务,我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坚力量”,甚至有些人的才华曾被埋没。
  这支“特别行动队”是报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体现。我们有独特的审美和交流方式,靠互相起外号、讲段子擦出火花,搞不定就去江边打场雪仗当开选题会。
  我们在本地媒体中最早尝试网络视频直播,制作精良的短视频,推出风靡全城的互动H5,做“朋友圈”推广海报,开展全国跨城联动活动……回想那段时光,工作强度大却总想搞新意,节奏快却依然能沉淀思考。我们为上亿观看量激动,但始终清醒:不能为流量丧失新闻人的初心。
  作为团队里的老人,我向年轻人传承新闻人的严谨;他们像新款手机,给我“反向充电”,带来新视角、新呈现。多年后重逢,谈到当下的新媒体产品,我们还会相视一笑:“都是我们玩过的。”不过分谦虚,也是我们的团队美德。
  哈报知人善任,打造了这支充满“刺头”和“愣头青”的团队,给我们成长的土壤,也为未来储备了人才。
  絮叨这么多,人上了年纪是不是都爱回忆?
  该怎么定义我和哈报的关系?我想了很久。现在流行用“原生家庭”分析一个人。我觉得,从职业生涯来看,哈报就是我的“原生家庭”。她把正直、坚持、底线润化进我的DNA,教我保持倾听、终身学习、理性分析,教我认识局限又努力突破局限。
  这种影响是终身的。无论走多远、离开多久,“原生家庭”赋予的灵魂烙印,总在关键时刻助推你、点醒你、召唤你。
  在哈报二十多年,这里有我尊重的师长、挚友。借用一句高级表达:这里有我“最宝贵的战略资产”。
  祝《哈尔滨日报》生日快乐!长命百岁!
  
  作者 | 安天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哈尔滨公司总经理,《新晚报》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