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托班”养老院的老人下棋休闲。 ■本报记者 李玥文/摄
“大爷,您看看想吃啥,做好了我们准时送到活动区。”9时许,刚被儿子送到润福康养的张大爷,接过了护理员送来的午餐菜谱,还有一份刚备好的“早午餐”——酸奶配苹果块。张大爷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选了清蒸鱼和炒时蔬。
近年来,哈市积极探索“短托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向家庭辐射,“白天入托享受服务,傍晚子女接回团聚”,在关键时刻为家庭照护“补位”,也为破解居家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居家养老困境
上班子女的“照护焦虑”
“老爸老妈都80多岁了,两个哥哥在外地,回来照顾老人也不方便,我还没退休,不能全职在家。以前也雇过住家保姆,但费用高、老人也不太认可。”家住道里区的刘女士说出了无数中年子女的心声。父亲患有轻度帕金森病、母亲腰还不好,平时白天独自在家时常让她提心吊胆,“那段时间工作没心思,每隔半小时就得给家里打电话。”她说,送父母进养老院“整托”,二老又不同意,真是陷入两难。
刘女士的困境并非个例。据有关部门介绍,截至2024年末,哈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29.78%;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7%左右,其中完全失能人口约占5%。子女照护压力大、专业服务供给不足、突发状况应对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
王先生是独生子,母亲已去世,父亲去年手术后身体也不好。“面对老父亲,心里满是纠结。送他去养老院吧,感情上实在过不去;可我又要工作,没办法时刻守在他身边。”他说,就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发现了老人日间托管模式。白天专业护理+社交娱乐,晚上接回家共享天伦,既解决了“养不好老”的愧疚感,又缓解了“养不起老”的焦虑。
不止于“托”
“日托班”的全链条服务升级
“养老日托班不是简单的‘看孩子式’托管,而是提供全链条的专业照护服务。”润福康养负责人介绍,养老院刚营业一个多月,已接收4位“日托”老人。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康复护理、文娱活动四大类20余项内容。
在健康保障方面,日托中心实行“晨午晚三测”制度,为老人监测血压、血糖等基础体征,建立动态健康档案。营养师根据老人的需求搭配健康可口的蔬果美食,每周更换菜单,节假日期间能提供多种特色菜品,既兼顾老人的口味,又注重身体健康,搭配低油低盐少嘌呤食物的个性化菜单,还为老人准备了酸奶、牛奶、水果等餐点。针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养老院内设养老俱乐部、大学堂、幸福乐园等多个活动场所,开设了声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课程。“以前在家就是看电视、发呆,现在每天都有新鲜事做,还认识了好几个老棋友。”张大爷说着举起手中的象棋,“昨天刚赢了老李大哥,今天还要再较量较量。”
补位家庭照护
让居家养老多个选择
“日托的价值在于‘补位不越位’,既解决了白天照护的空白,又保留了家庭团聚的温情。”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大部分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各项服务也是“冷热不均”,与社区食堂、银龄课堂等火爆场面相比,半失能老人的“全托”照料显得有些冷清。一位家属直言:“能自理的老人来食堂吃饭、来学习歌舞都方便,可这里毕竟缺少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也没有专业康复师,折腾半天我们还是不放心。那还不如送养老院,至少24小时都有专人照护。”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日间照料中心在照护方面确实存在短板,根源在于供需错位。一方面,部分机构服务内容单一,多以休闲娱乐为主,缺乏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核心服务,难以吸引有照护需求的长者;另一方面,辐射范围有限,许多老旧小区没有配套设施,行动不便的长者出行困难。
近年来,哈市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各类居家养老照护形式,切实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实现养老“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在“家门口”安享晚年。“日托养老”不仅能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更以灵活的服务模式为居家养老注入了新活力。
在今年敬老月期间,全市147家养老机构向老人开放,除了推出了3~7天的短期试住体验以外,还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对接社区、物业等单位开展“上门服务”,为居家老年人开展定制式、菜单式助老服务项目。补位家庭照护,不是替代家庭温情,而是用专业服务为家庭减负。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真正实现“离家近、服务好、有温度”,将让更多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