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碳纤维雪板“滑”出新高度

碳纤维装备打破国际垄断,剑指全球冰雪市场

字数:2,601 2025年11月17日 约会哈尔滨 冰雪暖世界
  于新龙(左)检查雪板疲劳试验情况。
  ■本报记者 王东文/摄
  一款近两米长的雪板——重量,远轻于装满书籍的背包;硬度,像一块坚实的钢板。指尖轻叩,清脆回响;钢刃规整,工艺精湛。11月11日,在亚布力冰雪文化展馆,黑龙江碳境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展出的“碳境”纯碳纤维滑雪板成为焦点,凭借独特性能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令人瞩目。
  这背后,是30多年的技术积累。
  破茧 从玻璃钢到碳纤维的坚守
  说起创业经历,黑龙江碳境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新龙打开记忆的闸门:“1994年,初二暑假时,在香坊区一处厂区里,我每天跟着父亲在工厂帮忙,学习制作无机玻璃钢制品、捆绑玻璃钢果皮箱,手上戴着厚厚的橡胶手套。”
  于新龙清晰记得,当年生产玻璃钢用的玻璃丝是生丝,扎得人浑身发痒。父子俩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透明胶带粘掉身上的玻璃纤维。“阳光一照,那些亮晶晶的纤维像细针一样。但是,厂里的老工人从来没有抱怨。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哈尔滨工人的匠心。”于新龙说。
  2005年,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商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于新龙,回到哈尔滨。彼时,父亲创办的哈尔滨市高强玻璃钢有限公司已在市场站稳脚跟,但是,于新龙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变化:“玻璃钢产品门槛低,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找到新出路。”
  转机出现在2021年。一次在与哈工大张东兴教授团队的交流中,于新龙看到了碳纤维材料的潜力。“当时国内碳纤维原丝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下游产品应用大多集中在风机叶片等工程领域,在体育用品方面还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于新龙决定企业转型,在2024年联合哈工大张东兴教授团队,深耕工艺技术,成立黑龙江碳境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申请“碳境”系列商标,专攻碳纤维体育用品。
  “从玻璃钢复合材料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看似是材料的升级,实则是三代材料人的接力。”于新龙手指划过办公桌上的35项专利证书,“父辈打基础,我们谋转型,现在靠年轻人闯市场。”
  铸器 千锤百炼的“冰城智造”密码
  走进生产基地车间,液压机运转的低沉声此起彼伏。操作工王师傅正将浸润环氧树脂的碳纤维预浸料铺在模具上,动作娴熟。“这可不是简单地铺层,角度差一度,强度就差不少。”王师傅指着模具里的材料对记者说,“你看,这是‘三明治’结构,芯材是白杨木拼接,外面覆着碳纤维层,再加凯夫拉材料增强韧性。我们的碳纤维热固性预浸料成型工艺已经很成熟,多项产品性能超越国际标准。”
  检测区内,工作人员正对雪板做抗压测试。“我们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纤维体积含量、拉伸模量、拉伸强度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具有先进性,部分数值已实现超越,新一代滑雪板的性能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一块滑雪板的诞生,需经历十几道精密工序。面板采用进口面料,经UV淋油工艺处理,耐磨且花纹鲜亮;边墙用进口ABS料和PU灌胶,兼顾防水与防撞;底板是金刚石打磨的进口烧结板,滑行时抓雪性更强。“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整条生产线,都藏着讲究。”于新龙说。
  精益求精,源于对市场痛点的洞察。“之前听雪友抱怨,传统雪板太重,女士和孩子拿不动。”于新龙指着一款粉色单板,“这款女性专用板,比同尺寸传统雪板轻近3斤,上市前仅握感测试就做了上百次。”
  数据印证着“碳境”的成长:目前,企业在国内已建成3条年产10000套滑雪板的生产线;今年,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在香坊区综合保税区新增一条年产15000套的滑雪板生产线,预计2025年底投产。届时,年产量将达4.5万套,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2亿元。“我们的目标是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于新龙语气坚定。
  赋魂 冰雪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日趋火爆,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也更加注意冰雪文化赋能。”在设计工作室里,于新龙指着电脑说。哈师大艺术系老师正在修改图案,屏幕上鄂温克族少年“维克特”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身边围绕着6个各具特色的小伙伴。“这是我们和哈师大艺术系合作打造的IP形象,每个角色对应一项滑雪运动。”于新龙说。
  这款名为“雪域飞翔”的IP系列产品,有着精心构建的故事线:7岁前在大山里跟着爷爷用毛皮滑雪板学越野滑雪的阿木,入学后结识了6位小伙伴,在共同参加各类滑雪赛事中成长。“故事里的赛事都真实存在,能让青少年更有代入感。”于新龙解释,“我们还计划开放二次创作平台,让雪友们一起续写故事。”
  除了“雪域飞翔”系列,哈尔滨主题系列雪板同样令人惊艳。龙塔、松花江大桥等地标性建筑轮廓,以版画艺术形式呈现于雪板之上,兼具实用与观赏性。“这不仅是滑雪板,更是龙江文化的载体。”哈师大艺术系教授温丽华说,“我们希望通过这块雪板,让世界认识哈尔滨。”
  文化赋能让产品迅速走红。位于中山路11号的企业旗舰店里,情侣版AB款滑雪板成为网红单品,不少年轻人专程来打卡。“这对雪板,合起来是完整的图案,分开又各有特色,太适合我们了。”正在选购的市民陈女士举着手机拍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更深远的布局在校园里展开。公司正寻找50所具有冰雪教学特色的中小学校,全力支持冰雪特色课开展。“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于新龙说,企业还与哈尔滨滑雪协会合作,在赛事组织和教练培训方面提供支持,“要让滑雪从少数人的爱好,变成大众的运动。”
  扬帆 从松花江到南半球的跨越
  香坊区综保区内,6000平方米厂房正在紧锣密鼓装修,工人们调试着新设备。“选择这里,正是看中了综保区的政策优势。”于新龙透露,“报关、保税监管等便利,能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为出海铺路。”
  “碳境”出海首站选在新西兰。“留学时就知道,那里滑雪产业很成熟,拥有世界级的滑雪场。”于新龙透露,公司已与新西兰代表达成共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高端子品牌“Kiwi Power”。借助合作方渠道,该品牌将快速进入南半球市场。“新西兰方面有6家线下实体店,线上还覆盖多个国际平台,能让产品直接触达当地雪友。”于新龙算了一笔账:欧洲市场雪板人均年消费达9.5欧元,“我们将借助新西兰平台,进入欧美市场。”
  国际化布局,碳境公司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所在的希飞产业联盟,已占据国内碳纤维雪板1/4的销量,未来有望达到1/3。
  研学交流则为国际化注入温度。企业今年计划邀请新西兰俱乐部雪友来哈尔滨开展友谊对抗赛,2026年7月再组织哈尔滨雪友赴新西兰交流。“滑雪是无国界的语言。”于新龙说。
  从当初帮父亲送玻璃钢制品,到如今带领企业进军国际,于新龙的创业轨迹,正是龙江冰雪产业转型的缩影。三代产业工人的坚守、校企合作的智慧、文化赋能的创新、国际化的视野,以及新质生产力的迸发,都凝聚在这块轻盈而坚韧的碳纤维雪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