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兵 致敬英雄

张永学和志愿者帮助抗美援朝老兵圆梦

字数:2,640 2025年11月14日 要闻
  张永学(左一)帮助于敬先(左二)和杨天银(右一)圆梦。
  ■本报记者 张爱民
  9月的一个清晨,张永学拎着水果敲响了抗美援朝老兵于敬先的家门。94岁的于敬先老人拄着拐杖迎出来:“小张啊,这辈子我还想去看看鸭绿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作为哈尔滨市道外区交通安全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退休民警,这位获评“中国好人”“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的老党员张永学,不但建立了“老兵之家”,还十几年如一日地关心、照护着老兵的生活。张永学用脚步丈量着对英雄的敬意,用爱心奔赴一场场跨越时空的约定,致敬英雄。
  “跨时空重逢”
  4位老兵圆梦
  2020年深秋,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张永学与其他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把为老兵圆梦的心愿提上日程。服务队一行7人,陪伴王济堂、朱凤余(已故)、刘学德(已故)、吕占山(已故)4位老兵重温烽火岁月。在张永学心里,对这些耄耋老兵而言,重返故地从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帮助他们与青春、与战友的“跨时空重逢”。
  出发前一周,张永学挨个走访老兵家庭,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且反复叮嘱他们带够衣物、备齐药品。
  11月14日夜,高铁驶进丹东。次日清晨,老兵们换上军装,迫不及待前往鸭绿江断桥。炸断的桥梁、江中的桥墩,踏着历史足迹,战争年代的印记扑面而来。刘学德站在断桥上,望着丹东繁华的市景,哽咽道:“那时候这里让炮炸的啥也没有了,现在真好啊……”
  离开断桥,一行人前往抗美援朝纪念馆。看着战争时期用的枪支、大炮,听着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老兵们的思绪再次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朱凤余因为在战斗中耳朵被炮弹震得失去了大部分听力,但还是激动地指着陈列的枪支、大炮说:“对,对,这些就是我们那时候用的,这个炮劲可大了,放一枚炮地上就出现一个坑。”
  两天的行程里,张永学既是“安全员”又是“讲解员”,更是贴心的“服务员”。他记得每位老兵的饮食禁忌——刘学德不能吃辣,朱凤余牙口不好需要提前跟餐厅沟通……返程时,老兵们拉着他的手不肯放,刘学德颤巍巍地说:“小张,谢谢你圆了我们的梦,这辈子没遗憾了。”这句感谢,像一颗种子在张永学心里扎了根,让他更加坚定了“帮更多老兵圆梦”的决心。
  生死相托再相聚
  鸭绿江畔同唱“战歌”
  今年7月的一天午后,老兵于敬先的儿子于善威急匆匆找到张永学:“我父亲跟徐州的杨大爷约好去丹东,可杨大爷病得重,家里生活困难,这约定眼看要‘黄了’……”今年95岁的于敬先来自坦克二师六团,他自幼习武、身手敏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曾随部队缴获多辆美军坦克。
  今年6月,于敬先受邀到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结识了同为抗美援朝老兵的杨天银。杨天银91岁,1953年入朝作战,编入68军某营,参加过金城战役。两位老人聊起当年跨过鸭绿江的场景,聊起金城战役的炮火,临别时约定“有生之年再聚鸭绿江”。可没过多久,杨天银病情恶化,他跟外孙女说:“我这辈子还有两个心愿:再看一眼鸭绿江,再见一面于老哥。”
  “这事儿我负责!”了解情况后的张永学立即联系了徐州志愿者朱忠国,两人想法设法解决了二老的交通和住宿问题。8月25日,张永学陪伴于敬先登上前往丹东的高铁。一路上,他帮老人端水、剥水果,还扶老人起身活动筋骨。8月26日清晨,在鸭绿江断桥桥头,当杨天银坐着轮椅被推过来时,两位老人的眼睛瞬间红了,颤抖的双手紧紧攥在一起。张永学拿出手机,记录下了两位老人这次珍贵的重逢。
  在鸭绿江断桥大型群雕《为了和平》前,两位老人庄重凝望着雕塑,仿佛又回到了烽火岁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鸭绿江断桥边,望着桥上斑斑弹孔,坐在轮椅上的两位老人感慨良多,不由得唱起《志愿军战歌》。游客们被两位老人的故事深深打动,纷纷驻足同现场志愿者、亲属一起跟唱,现场气氛庄严而感人。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战斗复原现场,让两位老人仿佛又置身于激战正酣的战场。于敬先说:“70多年过去了,如今祖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相信牺牲的战友们和我一样看到这盛世中华,一定会欣慰、自豪!”
  搭建传承之桥
  赓续红色基因
  张永学帮老兵圆梦的消息越传越远。今年9月,家住香坊区的抗美援朝老兵鞠远林与家住吉林的抗美援朝老兵胡守仁的家人,先后联系上张永学——两位老兵有一个共同心愿:穿上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新军装,重返鸭绿江,重温当年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
  93岁的胡守仁,曾在38军某团任通讯员,参与过夺取394.8高地的战斗。94岁的鞠远林,曾是27军某团总号长,当年的军号声是战场上传令的关键信号。
  知晓二老的心愿后,张永学立刻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解决服装与资金问题。最终,西安雁塔区“戎归雁”关爱老兵分队队长许笛,捐赠了两套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
  几天后,张永学与志愿者们陪伴胡守仁、鞠远林、于敬先3位老人及亲属,还有老兵后代、烈士亲属等22人踏上了前往丹东的火车。次日8时,鸭绿江断桥前,3位老人在大型浮雕《为了和平》前驻足凝视良久。鞠远林身着新军装,神采奕奕,声音沙哑却格外坚定:“75年前的今天,还是年轻小伙的我们就是从这儿唱着《志愿军战歌》过江的!经历了一场场激烈的战役,有的战友再没有回来,而我们是幸运的,目睹了祖国的日新月异……”老人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双眼。
  10时许,一行人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广场。所有人员整齐列队于纪念塔前,在张永学等志愿者的搀扶下,3位老兵向抗美援朝烈士敬献鲜花。参观纪念馆时,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看到熟悉的战场场景,老人们想起牺牲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下午,一行人前往河口断桥、燕窝浮桥与志愿军公园。每到一处,老人们都认真听讲解,还会讲起当年的经历,将珍贵的历史记忆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鸭绿江水奔流不息,恰似张永学对老兵的关爱从未停歇。他的手机号、微信号,早已是老人口中的“老兵热线”——24小时开机待命,无论老兵盼着“再看眼断桥”,还是家属急告“老人行动不便”,他总秒回“我马上到”。随叫随到的身影里,藏着他对老兵们最朴实的牵挂和惦念。
  他用双脚丈量“不让英雄留遗憾”的路程,用最真诚的行动致敬英雄。从哈尔滨的“老兵之家”,到丹东鸭绿江畔的断桥,作为一名志愿者,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他用心搭建“传承”的桥梁,把老兵身上的弹痕故事、心中的战友思念,化作讲给孩子的红色故事,让铭记历史、敬畏英雄的崇高信念扎根于年轻人的心中。
  张永学说,志愿服务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记住老兵的牺牲,是读懂他们的心愿,是守住“帮他们圆梦”的承诺。让人无比欣慰的是,他的这份坚守已经开花结果,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