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松花江南岸的斯大林公园深处,一座黄绿相间的俄式建筑静静矗立。它一半扎根江堤,一半探向江面,悬挑的廊台如巨轮甲板,凭栏远眺,一江碧水蜿蜒东去,对岸太阳岛的景致尽收眼底。墨绿色栅栏缀着光影,米黄色墙壁刻着岁月,这座被誉为“江畔巨轮”的建筑,便是承载城市百年记忆的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
时光回溯至1911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决意于风光旖旎的松花江畔兴建一座专属精英的休闲场所。次年,由俄罗斯著名设计师米亚科夫斯基操刀设计的建筑竣工,命名为“中东铁路游艇俱乐部”,揭开了它传奇的序幕。设计师以俄罗斯新艺术运动风格为基调,采用全木结构打造主体,精雕细镂的木装饰在廊柱与屋檐间流转,圆券窗与坡屋顶尽显欧式典雅,黄绿相间的涂装恰好呼应松花江四季景致的更迭。尤为巧妙的是建筑与江景的浑然相融,这个建筑群依江而建,主建筑如整装待发的画舫,成为江畔最独特的风景。
1949年,东北铁路总工会正式收回这座建筑,1950年更名为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揭开服务于民的崭新篇章。当年呼兰火柴的标志性商标,印刻的正是它的绰约风姿。每逢“五一”、国庆等佳节,俱乐部张灯结彩,联欢会与表彰大会接连举行,劳动模范与职工代表在此共度美好时光。改革开放后,两艘游船与60只舢板船的加入,让夏日江面满是欢声笑语,这里成为市民消暑纳凉的欢乐天地。上世纪60年代,贺龙元帅曾在此检阅松花江游泳大军,健儿劈波斩浪的身影与岸边欢呼声交织,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时代底蕴,让这里成为影视创作的天然取景地。从1958年悬疑反特电影《徐秋影案件》,到上世纪80年代的《幸运的人》《她从雾中来》《雪城》,再到《年轮》《泯灭》《大潮中的枪声》等多部电视剧,都在此留下不同时期的影像。《滚滚红尘》《俄得克血酒》《孤注一掷》中的欧式西餐厅均原貌摄制,秦汉、林青霞、李幼斌等明星曾在此驻足,靳羽西拍摄的风光片《看东方之哈尔滨》更让这里的景致走向世界,成为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历经八十余年风雨,全木结构的建筑因江堤环境出现严重腐蚀。1994年,相关部门启动拆除重建,1996年竣工时,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将建筑整体提高40厘米提升防汛能力,主体结构改用钢筋混凝土增强稳固性,同时完整保留了黄绿涂装、木装饰与悬挑廊台,并新增水暖设备,让建筑冬季亦可正常使用。
从当年的游艇俱乐部到如今的城市文化地标,从精英会所到百姓乐园,这座建筑的每一道纹路里,都镌刻着城市的变迁与时代的印记。它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望着松花江的潮起潮落,也彰示着哈尔滨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城市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