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稳产“新密码” 打造增收“聚宝盆”

通河县示范种植冬小麦,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字数:792 2025年11月11日 要闻
  于飞正在查看麦苗长势。
  本报讯(孙宏阳 记者 罗彦坤)初冬时节,通河县祥顺镇南六方村的一片农田呈现勃勃生机,酝酿着下一场丰收。今秋示范种植的50亩冬小麦,为乡村振兴打开农业增产增收新路径。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蹲在地垄沟抚摸着蹿起来的麦苗,南六方村党支部书记于飞脸上挂着笑容,“这块地前一茬种的是马铃薯,明年收完小麦再种一茬晚大豆,这样农户两年就有三回收成。”
  今年9月14日,在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南六方村的冬小麦在一块江湾地上开始播种。从目前出苗率来看,种植示范效果良好。
  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冲告诉记者,马铃薯不能重茬种植,种冬小麦,既起到了倒茬的作用,又多抢出了一次增产增收机会。这块地种植的冬小麦是课题组依据通河县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挑选的耐寒品种,相较于春小麦,不仅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还可以在明年夏季收获后,为下茬作物争取充足的生长期。
  曾经,通河县的江湾地经常受到洪水威胁。3年前,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湾地减灾保产课题组成立,就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课题组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引入全新种植理念,从牙克石引种早熟马铃薯,抢在汛期前收获,避免了灾害损失。如果不涨水,再继续种冬小麦、晚大豆,实现两年三茬种植,将洪泛区打造成稳产增收的“聚宝盆”。
  “俺家的地已经连收好几年了,没等洪水上来,土豆就收完了,没受一点损失,这个法子真行!”通河县胜鑫家庭农场负责人罗成金是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提到这几年的减灾保产经验,他连竖大拇指。
  “从减灾增产到增产增收,其实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中心正在发生着变化,让更多农民接受新农技,种田获得更大收益,是我们的初心。”魏冲说,“我们有信心通过科技种田和种植结构调整,为农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保障粮食安全。”
  此次通河县示范种植冬小麦,不仅是对通河县江湾地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