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温室内草莓已开花。 ■本报记者 康福柱文/摄
11月8日,冰城飘下了立冬过后的第一场雪,银装素裹的大地渐入封冻期。在阿城区阿城农场的阳光温室里则是另一番景象,西红杮已坐果、草莓已开花,暖意融融中孕育着冬日的生机。近年来,阿城区巧打“特色牌”,让传统黑土地迸发出新的活力。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记忆的黑土地,正以特色为笔、产业为墨、融合为韵,书写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时代答卷。
精耕细作
一寸黑土的多元增收密码
“五常大米阿城蒜,双城菇 不用看。”在黑土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意思是说,这些农产品品质好、远近闻名。有千年种植历史的阿城蒜已是商贩眼中的“免检珍品”,每当6月底、7月初大蒜上市季,外地客商就会云集在阿城蒜的主产地——白城村,抢购大蒜。
大蒜收获后,闲置的土地种什么?阿城农民给出了智慧答案。以往,农户们在大蒜收获后通常种植白菜,近两年又尝试在大蒜地套种大豆,取得不错的效果。白城村农户韩彩霞告诉记者,大蒜地里套种大豆,每亩增收近千元,做到了一地双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让黑土地“寸土生金”,是阿城农民的坚守,更是科研赋能的智慧。今秋,阿城区又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套种,在收割后的鲜食玉米地里试验种植油菜并取得成功。这种油菜由无人机播撒种子,不用培土、不用浇水,种子自然生长。油菜成熟后,既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直接变现,又可当作牛羊的饲料,还可以将这些油菜直接翻入土壤里还田,作为保护黑土地的“生态卫士”。这种套种方式既能起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的作用,为农作物提供天然绿肥,还能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深耕
从“原字号”到“金招牌”的蝶变
如果说套种是向土地要效益,那么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则是为农产品插上了增值的翅膀,是农业实现价值倍增的关键一跃。
阿城区鲜食玉米种植面积4万余亩,其中,领军企业哈尔滨顺达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种植12000亩,年产鲜食玉米3000万棒。其中,500万棒飘洋过海销往韩国、新西兰等地。
“在这里,乡亲们能挣双份钱。”企业负责人于喜胜告诉记者,乡亲们既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进厂打工赚取工资。每到生产旺季,有200多位乡亲在企业打工。企业与当地的大型合作社在春天时就签了订单,有不少农户参与种植鲜食玉米,每亩能增收400元。因生产的鲜食玉米品质好,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企业计划明年将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7000亩,带动更多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在小岭天问山脚下,被称为“土黄金”的黄精产业也在迅速发展。经过10年耕耘,天问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黄精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亩。同时,常年生产黄精果、黄精茶等10余种精深加工黄精产品,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价值跃升,数十名当地农民在企业打工。每到黄精种植和起收高峰时,能为当地提供上百个务工岗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农旅融合
田园变身“诗和远方”
阿城农业的突破不止于田间地头,一直在向农文旅融合方向发展,焕发出全新的魅力。阿城农场有360余栋棚室,其中,有60余栋棚室常年生产。这些棚室种植生菜、小白菜、西红杮、黄瓜等蔬菜及草莓、香瓜等水果,保障地产新鲜果蔬的供应。今年,阿城农场依托地处哈尔滨“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确立“农业为基、文化铸魂、旅游赋能”的发展思路,开启了一场从“小农场”到“大景区”的蝶变。
阿城农场在棚室周边匠心打造了500亩油菜花和近百亩向日葵,从6月到8月接续绽放,成为哈尔滨市郊独一无二的花海景观,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这种从“种庄稼”到“种风景”的实践,成功引爆了棚室果蔬的采摘热。农场一位负责人介绍,市民游客赏花过后,纷纷走进棚室采摘新鲜果蔬,形成了“以旅带农、农旅互促”的良性循环。
田园不仅是观光地,更是天然课堂。农场与主城区的一些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活动,每逢周末,一批批孩子来这里参观现代农业园区,识五谷、体验采摘,让田园成为最生动的自然课堂。未来,阿城农场将继续扩大花海的种植面积,朝着千亩花海、千亩果蔬基地的目标迈进,为市民游客提供可观、可玩、可学的沉浸式田园体验空间。
黑土无际,沃野无垠。阿城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特色化、产业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路径,蹚出了一条坚实的农民致富路。这片黑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着黑土生金、富民兴村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