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雪松 杜菲菲)在11月10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市科技局副局长刘修宽表示,“十四五”以来,哈尔滨市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扎实、区域带动能力强的综合优势,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四五”以来,哈尔滨人工智能技术策源能力持续提升,新获批“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农业领域首个“智能农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牵头承担3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56家、新型研发机构21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1家,平台支撑体系持续完善。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等在哈高校院所,每年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超过1200人,研发出“活字”“本草”“立知”等系列大模型,以及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智能灵巧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成功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带宽提升至1800G,达到全国前列水平。中国移动万卡智算中心、哈尔滨超算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全市智算总规模达到7230P,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初步构建起通算、超算、智算融合发展的多元算力网络,为大模型训练和复杂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效、稳定的算力支撑。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44家,核心产值126.8亿元,覆盖从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到应用层的全产业链条。同创普润超高纯金属材料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思和政务大模型、“天工开悟”大模型、安天澜砥威胁检测算法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思哲睿腔镜手术机器人、惠达科技无人农机、工大卫星商业卫星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涌现,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协同共进的产业新格局。
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深入融合。“哈尔滨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上线运营,通过省农机指挥平台监测全市作业面积457万亩;哈电机“先进场景控制”、哈锅炉“供应链可视化”等项目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智慧供热改造面积累计达1亿平方米,综合能耗降低12%;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技术推广至全国200多家医院;冰雪大世界VR体验馆、“蝴蝶云谷中俄通”跨境旅游平台、亚冬会场馆全景数字导览、城市交通寒地智能管控系统等一批标杆应用成效显著。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哈尔滨分会场,打造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周二有约”人工智能科创品牌活动,城市影响力与产业吸引力持续提升。
“十五五”期间,哈尔滨将以“寒地特色、科教赋能”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提升哈尔滨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能级,锚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寒地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目标,构建“基础—技术—应用”全链条发展体系。到2030年,全市形成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