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峰
迎接《哈尔滨日报》创刊80华诞之际,我回想了自己与《哈尔滨日报》的情缘。1995年恰逢《哈尔滨日报》创刊50周年,我从市政府办公厅的一名机关干部随哈尔滨周报11名同事成建制转入到哈尔滨日报社,我也从一名每天摆弄公文的主任科员跨入到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的新闻单位成为一名记者。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人生职业生涯的重大跨越,也让我与《哈尔滨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从事的新闻工作也伴随了我近40年职业生涯中的四分之三直至退休。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在我退休后,很荣幸地获得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证书”以及“荣誉奖章”。这一荣誉的获得既是对我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所付出的肯定,也为我所从事的新闻职业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初与《哈尔滨日报》的结识得追溯到本人的高中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时写议论文作文是自己的弱项,于是很想看一些语言犀利、逻辑性强的范文,来提高自己写作思辨能力。一次偶然机会在父亲订阅的《哈尔滨日报》上发现,不定期刊发的署名为“伍同犁”的时评,其文章语言犀利、针砭时弊,很值得学习借鉴。于是我看到时就将其剪裁下来留存,文中引用的名言警句还背记下来,对我的高中作文写作获益匪浅!当时我还萌生出一个小小的愿望:将来有机会当一名记者。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幸运的是能遇到给予我帮助的贵人和恩师,其中一位贵人就是曾为哈尔滨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的老报人王述纯。与其结缘,不是在哈尔滨日报社,而是在我被他调入办公厅调研处期间。在与这位老报人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对经手的每一篇调研报告的审阅修改都字句斟酌、反复修改推敲,他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在后来担任记者期间,面对新闻,时刻牢记尊重客观事实,不夸大其辞,把握好政治关。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近30年中,撰写和编辑万余篇新闻稿件从未出现过任何政治差错,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位老报人在做人方面平易近人、处事果断,工作上雷厉风行的作风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上树立了榜样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1995年哈报庆祝创刊50周年那天,王述纯作为嘉宾被邀请到报社参加报庆活动,他在活动发言中为我揭开了在上高中时期心中一个谜底——原来“伍同犁”是一个笔名,是由他和王建男等五人组成的撰写时评小组的统称。
来到哈报,让我真正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领路人是恩师赵德海(一直称他为赵老)。刚进入报社时,我在《哈尔滨周报》做编辑记者工作,因工作关系接触认识了时任晚报副刊主编的赵德海,在与他闲谈时,我表达了想要到新晚报工作的愿望。非常认真的赵老得知我的想法后,立即表态非常欢迎我到晚报工作,随即他就找到总编胡梦龙,之后没过多久我就被调入期待已久的新晚报副刊部成为一名编辑。在副刊从事编辑工作半年多后,晚报开始改革并决定由赵德海挑头成立晚报第一个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经济新闻部,我有幸跟随赵老成为一名报道经济战线新闻的记者。原来我在政府期间一直从事为领导编辑政务信息的工作,后来随哈尔滨周报同事转到哈报后,才真正开始了弃“政”从“闻”的工作。经济新闻部成立之初,写经济新闻稿几乎是从零做起,以前我写的公文都是“高大上”,官话套话的机关应用文。刚开始写新闻稿时,这些毛病就会冒出来,甚至在写新闻导语时出现提炼不清、切入角度偏大而全的问题,赵老发现问题后,几乎手把手地帮我改了几篇新闻稿的导语,细品赵老改过的几篇稿子之后,我觉得顿开茅塞并悟出了一个道理,每一篇新闻稿尤其在晚报刊发的稿件尽量要从最小的角度切入引出新闻事件和事实,并对新闻事件和反映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调查和采访并如实报道,才具有晚报记者报道的特色。赵老师真经传授,让我在后来担任新晚报经济要闻部、政教要闻部战线记者的时候如游鱼得水,写稿子很快就能找准报道的切入点,虽然每天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都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报道任务。特别是政教要闻部期间,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市委、市政府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的新闻报道,晚报的头版也经常出现本报记者张峰的署名,因此我的老同学和曾经在市政府一起共事的老同事一见面或打电话时,经常开玩笑地叫我“张头题”。
1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在市民生活编辑室担任记者期间采写和报道是我在全部新闻战线工作中最为引以自豪的一段时光,在这段难以忘怀的时间里,我用笔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各方面的难题鼓与呼,采写了近千篇的报道,为此付出大量精力和体力。一篇批评报道,甚至收到了来自黑社会的恐吓,但我没因此退缩,心中却时时刻刻把关心百姓的生活作为新闻职业生涯的一个信念,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我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也无怨无悔!2004年9月27日《新晚报》用了近半个版的版面,以“为市民美好的生活而奔跑——记新晚报市民生活编辑室主任记者张锋”为题刊发了一名读者的来信,在这篇读者来信中,介绍了我曾参与的在哈尔滨市民中产生重大反响的“4号行动”——帮你追回养老钱活动中,使很多民营企业的员工老有所养得以保障;“5号行动”——关注百姓暖屋子的活动中,为市民奔走呼吁,使冷屋子变成了暖屋子。2002年12月份,我在采访中发现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流出带味儿的锈水后,我与卫生防疫部门沟通,以检查全市居民小区水箱为重点开展“确保放心水”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全市上万户居民吃上了放心水。
1996年至2008我曾在新晚报总编室等7个部门中承担过记者和编辑工作,在采写和编辑的新闻稿件中,获得黑龙江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就达10篇之多。其中我编辑的《小小纸条延续大爱承诺》还获得了由中国晚报协会评选的2006年度“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2009年我获得省人事厅颁发的高级记者职称。2008年以后,通过竞聘我被聘任到《新晚报》国际新闻编辑室副主编岗位,3年后,我通过竞聘被聘任到《哈尔滨日报》时事编辑室副主编一职,同时圆了一个能在《哈尔滨日报》工作的梦想!
如今我已退休近两年了,庆祝《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正日子的脚步也渐行渐近,我也在此发出最美好的祝愿,愿哈尔滨日报社明天会更好!
作者 | 高级记者。2008年任《新晚报》国际新闻编辑室副主编。2011年任《哈尔滨日报》时事编辑室副主编。曾获全国晚报类“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黑龙江省新闻奖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