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成员参加比赛。
孟韦宇指导社团成员备战比赛。 ■本报记者 李玥文/摄
18岁的王雪长得瘦瘦小小,却有着大大的能量。
去年刚考入哈尔滨技师学院艺术系的她,主动与老师沟通,成立了冰雪雕设计制作匠人圆梦工坊,利用课余时间,大家钻研学习冰雪雕塑,并且还拿了奖。一年里,社团从当初王雪硬拉来的3人“闺蜜团”逐渐壮大到如今的22人。
每周二下午,是这个成员平均年龄17岁的社团活动日,在艺术系的实践教室里,大家聚精会神地学习,雕刻着不仅是冰雪这“会消失的艺术”,更是他们心中那份“不会消失的热爱”。
藏在基因里的热爱
“我出生在冬季,又是雪天,因此名字中带‘雪’。”王雪说,可能也因为这个缘故,她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感情。去年刚入学,作为班级干部的她经常去老师办公室送取作业,每次去办公室都能看到孟韦宇老师拿着刻刀在“鼓捣”。孟韦宇是国内有名的冰雕大师,多重BUFF叠加下,孟老师成了艺术系学生们心目中的“大神”。
“孟老师,您能不能教我们冰雪雕塑技术?我们也想多学点技艺。”这句直截了当的询问,得到了孟韦宇的肯定答复。解决了找老师的难题,王雪拉着自己同寝室的两个好闺蜜成立了社团,每周二下午为固定的活动日。
让王雪没想到的是,和她有着同样爱好的同学还真不少。其他社团还需要游说、宣传来纳新,可他们社团根本用不着这些“招儿”。在艺术系打出“冰雪雕塑”社团的名字时,王雪接到的报名电话就多了起来。
“哈尔滨的冰雪是有味道的。”今年刚入学的高铭泽说,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就是喜欢冰雪,以前和父母去过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冬季大街小巷的冰雕雪雕让他格外着迷。加入“冰雪雕塑”社团,就是希望有一天他亲手雕刻的作品能在哈尔滨亮相。
多一项技艺,就业路更宽泛
“多一项技艺在身,将来我们在社会上就业的路也更宽泛些。”采访中,2025级新生关宪博说,老师告诉他们,目前,一位冰雕师如果是初级工日薪约500元,中级工日薪600元至800元,而技师的日薪则能到2000元。这是他们这些职业技术学生在中高考赛道外,开启的一条新的职业赛道。
从1963年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开始,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便迅速发展。60多年来冰雪人才的培养也从未停止过,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冰雕师。“与本科院校不同,我们这些孩子所学的专业更偏重于实操,直接面临的是找工作、就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就业市场的缺口,来设定专业对口培养技术人员。”孟韦宇说,当时爽快地答应给孩子们当公益社团导师,也是想着用自己的能力帮学生们拓展一项就业技能。近年来,尤其是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后,冰雪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现在不仅黑龙江省内“抢人”,吉林、河北、新疆、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来哈尔滨抢人才,甚至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建室内冰雪艺术馆的打算,纷纷到哈尔滨招聘冰雪人才。
冰雕雪雕拼的不仅是刻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团里的22名成员之前都没有学习过雕刻,甚至大部分孩子没有学习美术的经历,他们来自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但其实,如今的冰雪雕刻拼的早已不仅是“刀工”了。
“最初以为冰雕就是‘比谁刻得细’,直到第一次把平面设计图落在冰上,才发现没设计的冰雕就像没骨架的雪人。”王雪笑着回忆初次接触冰雕的窘境。去年冬天,她原本想靠熟练的手绘技巧“露一手”,却因没考虑冰的透光性,把设计好的“牡丹”刻得过于繁复,结果冰体承重不足,雕到一半就崩裂了。
“冰雕不是‘刻死物’,得让冰‘会说话’。” 王雪说,有人认为从体力上来讲,女生不适合搞冰雪雕,扛不动电锯等工具。其实这种观点不全面,作为立体的艺术品,冰雪雕更讲究设计,一份优秀的图纸是能成就一部好的作品的前提。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三届黑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社团精心组建了两支专项冰雕参赛小组备战。团队充分激活成员专项优势,形成“设计+雕刻”的高效协作模式——擅长数字技术的成员负责冰雕造型数字化建模、细节渲染与方案优化,确保创意精准落地;精通手工技艺的成员则专注冰材精雕、形态塑造与质感呈现,让虚拟设计转化为立体冰雕作品。两支队伍各展所长、协同互补,将以分工明确的团队合力角逐赛事,展现冰雕技艺与创新思维的融合实力。
毕业不南飞,端起家乡“冰雪饭碗”
在社团里谈及未来规划时,同学们达成了出奇一致的选择——不向南方城市“迁徙”,而是留在这座冰雪之城,端起家乡的“冰雪饭碗”。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哈尔滨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催生的人才需求、政策保障与院校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冰雪艺术产业的持续升温,冰雪创意、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成为产业链发展的核心支撑。从冰雪大世界的巨型雕塑到各类冰雪节庆的特色展演,每一个环节都急需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赋能,这为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与成长空间。而黑龙江省早已为冰雪人才发展筑牢政策根基,《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聚焦冰雪产业链核心环节,鼓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做强冰雪经济“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实施“冰雪龙匠”“冰雪技师”专项培育计划,培养复合型冰雪产业人才……这为冰雪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遵循。
在哈尔滨这座被冰雪覆盖的城市里,冰雪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王雪说,她已经和父母商量好了,明年毕业后她就要考大专,如有可能还打算专升本。但无论学历晋升与否,她都打算留在哈尔滨发展。“我叫王雪,要是去了南方也没雪啊!”她开玩笑地说,最重要的是孟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们。“老师总鼓励我们好好学,有一门真手艺在身,以后不会差的。”王雪说,刚入校时还有些自卑,觉得进职教学校比读重点高中的同龄人矮一截,可在学习中发现这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就会为自己的选择尽力,也会为自己负责。
高铭泽入学才2个多月,父母却天天在家庭群里能看得见孩子的进步。他能专注地拿着刻刀比划两三个小时,上网查阅历年来获大奖的作品而不是打游戏,踏实认真地独立完成一个“维尼熊”的雕刻……这些没有考进重点学校的孩子正在努力学习着,将来打算用专业本领发光发热,既为家乡冰雪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也在参与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让“毕业不南飞”成为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中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