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在比赛中。 ■实习生 陈玥 本报记者 王越文/摄
深秋的哈尔滨清晨披上了一层薄霜,早上6时,哈尔滨学院冰壶队的队员们已背着装备包,在校门口整装待发,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队员们抵达位于平房区的奥禹冰壶运动中心。
冰壶馆大门开启,冷气扑面而来,队员们熟练地换上冰壶鞋、拿上冰壶刷、穿上队服,在教练的口令下整齐地做着热身活动。冰面上,第一缕晨光穿透穹顶,在冰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队员们蹲在踏板上,紧握冰壶,目光锁定远处的圆心——这一天的“冰上交响曲”就此奏响。这支成立于2022年的高校冰壶队伍,正用日复一日的汗水与专注,在洁白的赛道上,描绘着他们的青春梦想。
上百次练习
直到形成精准的肌肉记忆
“刷!刷!刷!”——这是冰壶馆最常响起、最富节奏感的声音。冰壶队员双膝微屈、身体前倾,伴随着每一次短促有力的口令,他们手中的冰壶刷在冰壶滑行的路径上疯狂地摩擦起来。
“一开始觉得把壶推出很简单。”大三队员包鹏磊笑着回忆,“自己上手才发现,连站稳都不容易。”冰壶被称为“冰上国际象棋”,要求队员同时具备精准的技巧、缜密的策略和充沛的体能。每队4名队员各司其职:一垒开局定势、二垒巩固战术、三垒攻防转换、四垒负责最后的“一壶定乾坤”。而刷冰队员每秒刷冰10余次,一场比赛的滑行距离堪比万米长跑。
“专注!看线!”教练张泽众站在场地一端,声音在空旷的冰场上格外清晰。掷壶队员屏息凝神、单膝跪地,身体稳稳地从冰壶后方推出,手腕巧妙地控制着旋转的角度和力量。这个动作,队员们每天都要练习上百次,直到肌肉形成最精准的记忆。
从“0”到“1”
实现冰面上的“笨鸟先飞”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2022年,哈尔滨学院为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学校体育学院与哈尔滨市奥禹冰壶运动中心达成合作,填补了学校冰壶专业训练的空白。首批由6名学生组成的“拓荒”队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破冰之旅。
所有队员都是零基础入队。“当时大家连冰壶怎么拿都不知道。”队长杨弘历回忆道,“有人试着拎冰壶,结果被20公斤的重量拽得踉跄;有人刷冰时像在擦地板,刷子方向全错。”队伍虽然年轻,但从组建之初就承载着对冰壶运动的热爱,队员们稳扎稳打,从“0”开始。
2023年年初,前国家队运动员、运动健将张泽众成为这支冰壶队的教练,他为团队带来了国家队水平的专业理念,开启了哈尔滨学院冰壶“2.0时代”。面对这些冰壶“新兵”,张泽众没有急于求成,他带着队员反复观看冰壶世锦赛录像,甚至搬来物理公式,讲解如何投掷可以让冰壶滑得更远。
训练是艰苦的,队员们白天上课、晚上训练。“别人放假,我们在冰场加练,别人休息时,我们在研讨战术。”队员田子玉说。付出终有回报,2023年,队伍在黑龙江学生冰壶锦标赛上拿下男女两枚银牌,实现了冰面上的“笨鸟先飞”。
破冰前行
书写“热雪”沸腾的青春篇章
2024年7月,哈尔滨学院冰壶队迎来历史性突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冰壶锦标赛上,女队先后击败武汉轻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等强队,夺得女子组冠军,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赛事金牌“零的突破”。
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院长戴显岩回忆起孩子们夺冠的那一刻充满了自豪:“孩子们不容易,他们值得。”戴院长说,希望队伍不仅能赢得赛场上的荣誉,更能成为连接高校与城市、高校与高校的媒介,成为哈尔滨冰雪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点。
“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冰雪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深植于城市血脉的文化基因。作为一所扎根于此的大学,我们始终将‘地方大学贡献地方’作为办学使命,而成立冰壶队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屡创佳绩,更在冰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写下了哈院学子的担当。”哈尔滨学院副校长吴旭峰说。“我们期待更多学子像冰壶队员一样,将个人的热爱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哈尔滨冰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而队员们早已定下新目标,他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大学生的冰壶智慧。
夜幕降临,队员们清理完冰面,将每一只冰壶擦拭干净、摆放整齐后结队离开。冰场上恢复了平静,只留下无数纵横交错的弧线,记录着他们一天的辛勤与奋斗。那一道道冰痕,正是这支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队伍,以冰为纸、以壶为笔,书写着属于他们“热雪”沸腾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