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苗
1998年,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夏日,背着双肩帆布包跨进哈尔滨日报社大门时,我心满溢着一个年轻新闻人对未来的所有憧憬与期待。
二十七载春秋,既是个人成长的年轮,更是哈报精神传承的见证。有人曾好奇地问我,在这27年里,最珍贵的收获是什么?是蹚水采访后,热心读者递来的那双带着温暖与关怀的新拖鞋;是单位里那个装满采访本的柜子,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段鲜活的新闻故事;是雨天采访归来,同事默默递来的那杯热姜茶,驱散了身体的寒意,更温暖了我的心;是从记者转型到编辑时,同事那句“别慌,我们陪你”的贴心话语,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塞满了我作为“老哈报人”最珍贵的“存钱罐”,里面装满了感动、温暖与力量。
新闻一线:用脚板丈量冰城温度
刚入职的那几年,我就职的部门是社会新闻、综合新闻和百姓工作室。同事们亲切地称我为“百姓记者”,这个称呼让我倍感亲切与自豪。每天,我穿梭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上班的第一天,部门的领导就告诉我,记者的双脚应该沾满泥土,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挖掘出有温度、有价值的新闻。
在我的采访本上,记录着道外区老胡同拆迁的故事,那里有居民们对旧家的眷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也记载着松花江边早市的人间烟火,那热闹的场景、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不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而最让我难忘的,是2002年新晚报发起的“爱心铅笔”公益行动。我和部门的小伙伴们跑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从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的选材、质保鉴定,到印刷厂的UV刻字工艺;从学校的发放仪式,到考生家长从我手中接过“新晚报祝你考出好成绩”的定制铅笔时,那句饱含感激的“用这样的铅笔考试安心!”……整整两个多月的辛苦奔波、68000支铅笔、3万多名考生让我深刻领悟到:记者的笔尖,不仅要书写时代的宏大叙事,更要传递人间的温暖与真情。那年中考时,当我看到孩子们握着带有“新晚报”字样铅笔自信地走进考场的背影,我瞬间明白了新闻的温度——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关乎每个人生活的细节中。
温暖:中央大街上鸽子的“笑脸”
在新晚报的岁月里,我还参与了许多既有趣又充满温度的报道。防洪纪念塔的广场鸽,原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鸽粪腐蚀建筑,这些鸽子后期成了野鸽子,这成了令人头疼的“甜蜜的烦恼”。年过六旬的单大爷总是带着碎玉米来喂食,可他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如同“杯水车薪”。于是,我们发起了“爱心越冬粮”倡议,联合商家在固定区域设置了投喂点。报道见报后,爱心人士送来上千斤越冬粮。单大爷激动地拍着视频说:“小鸽子有食堂了!”开春时,鸽子胖了,还“添丁进口”,看着它们欢快的身影,我心中也充满了喜悦。还有“公交通勤接待点”的报道,冬季寒风中,等车的老人和孩子在临时取暖处搓手哈气的样子,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人的成就感,不在于获得多少奖项和荣誉,而在于能够真正为百姓排忧解难,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宝宇天邑澜湾小区保安王博的女儿小钰琪患上了眼癌,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进行了连续报道。在社会的关爱下,孩子收到了读者们的爱心捐款,及时接受了治疗。今年,孩子爸爸高兴地告诉我,保住眼睛的小钰琪已经上小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充满了欣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
转型:从“纸间”到“指间”的坚守
2019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从传统纸媒记者转型为哈尔滨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编辑。第一次独立编排推送时,我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在新媒体平台,新闻具有时效性,上一秒编排的内容,下一秒可能就需要更新。从追求深度和细节,到要求快、准、活,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并不轻松。记得第一次做出10万+推文时,我反复点开后台查看数据,那种焦虑与期待交织的心情,丝毫不亚于当年等待编辑改稿时的忐忑。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逐渐学会了制作短视频、编辑海报,掌握了与网友“隔屏对话”的能力。但有些东西始终未曾改变——对真实的坚守,对良知的敬畏,对普通人的关注。变化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作为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
八十年社庆:流淌在时光里的新闻河
今年,《哈尔滨日报》迎来了八十岁的生日。在这条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我有幸留下了27年的印记。
翻出1998年入职时的照片,那张青涩的面孔已不复存在,但那双眼睛里的光,27年来从未熄灭。青春的影子仿佛还留在采访路上,那些曾经的奋斗和拼搏,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回望,我愈发清晰地看到:无论传播技术如何迭代,媒体形态如何变迁,我们始终是连接读者的桥梁。为百姓点亮那束光、温暖这座城的追求,始终是我作为一名老哈报人最深切的心愿,也是最骄傲的荣光。
作者|哈尔滨日报社要闻采编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