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群给婆婆清理口腔。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又是一年重阳节,本期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普通的工人夫妇崇德向善、孝老敬亲的典型范例,他们积极践行向上向善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用平凡举动诠释良好家风家训、家庭美德的代代相传。
在电机厂小区,60岁的朱立群阿姨伺候婆婆已经近8年的时间。8年来,朱阿姨和爱人李勇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每隔几小时就醒来查看老妈的情况,伸手摸摸头热不热、是否需要更换纸尿裤……近3000个日日夜夜的守护,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
朱立群和爱人把孝放到心里,把爱放到心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孝老敬亲的真谛。“我们就是最普通的一家人,照顾自家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朱阿姨说,赡养孝顺老人方式有很多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老人晚年生活尽可能的尊严和体面。
“朱阿姨一家常年精心照顾老人实属不易,他们是新时代道德新风尚最朴素的代表。”所在辖区香坊区乐园社区主任于洋介绍,社区工作人员经常积极上门,帮助类似家庭解决困难,助力他们顺利渡过难关。
8年精心护理
“妈在,家就在”
朱阿姨的婆婆患高血压。2017年,老人突发脑梗,此后一直瘫痪在床。“老人开始不跟我们住在一起。”朱阿姨说,当时她和丈夫都没退休,无法全职照顾老人,于是雇了一位看护人员白天照顾老人,下班后他们夫妻马上赶到老人家中,夜间照护。每天来回奔波,路上耽误很多时间,身体过于劳累,朱阿姨干脆就把老人接到自家附近租房生活。“我们的房子小,在家附近租房子给婆婆住,方便就近照看。因为房东改变主意,前后一共搬了四次家。”朱阿姨说。
照顾卧床老人,要过心理的难关。朱阿姨说,老人刚得病时上肢能动,但病痛让老人失去了理智,经常哭,脾气暴躁,打骂照顾她的人,朱阿姨和丈夫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咨询医生得知,婆婆打人是下意识的举动,她自己无法控制。朱阿姨和丈夫逐渐理解了老人的痛苦,坚持细心照料。
多年来,朱阿姨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护理,确保老人身体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医生说,卧床老人每天须保证1500毫升的流食供给,才能保证一天的营养。朱阿姨就买回蛋白质粉、蚕蛹等高蛋白食品,打碎成流食一小口一小口喂给婆婆。老人的吞咽能力差,喂一次饭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建议改成鼻饲,但朱阿姨担心增加婆婆的痛苦,坚持喂流食。“只要她还能吞咽,我就会选择让她舒服的方式。”
由于常年卧床,老人丧失了自行排便能力,朱阿姨每隔一天就得和护理员配合帮老人排便。“如果不是很干燥,我们就直接用手抠,特别干燥时,就用开塞露。”朱阿姨叮嘱护理员给老人多喝水,以保证老人排泄顺畅,为此每天要用掉8个纸尿裤。
“我总跟我爱人说,妈在,家就在,妈没了,家就没了。”朱阿姨说,“百善孝为先,老人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现在她需要照顾了,我们就应该全心善待她,让她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得舒服一些,更有尊严一些。”
自己省吃俭用
确保老人吃好用好
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大大双人床占了一半的空间,周围放着老人随时会用到的各种护理品。老人躺在大床中间,身下铺着隔热透气的充气气垫,朱阿姨坐在一旁随时查看婆婆的状态。“我婆婆以前特别爱干净,卧床后我们每天给她擦脸、擦身体,及时更换纸尿裤。”由于照顾得精心,老人卧床多年一次没得过褥疮,房间里也没有异味。为了减轻老人卧床的痛苦,他们还特意给老人买了双层24小时自动循环充气气垫,极大地减少患褥疮的风险。
每月雇护理员工资4000元、租房1500元、营养品1000元、护理产品和器械2000元……每个月近万元的护理支出是朱阿姨一家的重大开销,婆婆退休金只有3000元,朱阿姨和爱人的工资也不高,家里还有尚在读研的儿子。为此,朱阿姨在工作之余找了一份帮雇主做午饭和晚餐的工作;丈夫则利用业余时间,帮人维修摩托车补贴家用。
普通工人家庭收入不高,朱阿姨精打细算下,从没有向人借过钱。她尽量压低一家三口的生活成本,把省下的钱给婆婆买足够的护理用品。为了省钱,她每次去生鲜超市排队半个多小时,只为买到特价菜。8毛钱一斤的土豆、2毛钱一斤的大葱、5毛钱一斤的洋葱是朱阿姨家饭桌上的常见菜,但是她给婆婆买60元一斤的蚕蛹、100元一桶的蛋白粉从不犹豫。
8年来,老人多次因为发烧、咳嗽等住院治疗,医生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每次都是家人发现得早、送医救治及时,老人最后都康复回家了。医生常说:“多亏你们家人照顾细心,老人才每次都转危为安。”
践行朴素承诺
良好家风代代传
擦脸、擦身、用棉签护理口腔、小口喂流食……朱阿姨的一套护理动作下来干净利索。朱阿姨说,14年前,她的父亲因脑梗成为植物人,朱阿姨一直在老人身边伺候,直到两年前老父亲去世。12年来,朱阿姨一头照顾老父亲,一头照顾婆婆,生活得很辛苦,但她咬牙挺下来了。
朱阿姨介绍,其父亲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只有她一个孩子。小时候,父亲就教育她百善孝为先。事实上,她也是身体力行这么做的。在婆婆有病之后,朱阿姨自觉地把照顾老人的责任扛了起来。
“我父亲那一代人的家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朱阿姨说,她正在读研究生的儿子会主动帮忙分担生活上的小事,每月提醒给奶奶做视频认证,帮父母手机操作预约,免去现场排队的不便等。
更令朱阿姨感动的是,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得知朱阿姨家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告知他们可以申请国家对失能老人的补助,还帮助朱阿姨办理了相关手续。“每个月有100元的专项补助,我们心里感觉暖暖的,党和政府惦记着我们这样的困难家庭,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这些年,不少亲友劝朱阿姨“照顾老人太辛苦了,送到养老院吧。”朱阿姨都拒绝了:“我觉得我们不光是在照顾老人,老人也是用他们的方式陪伴我们。”她说,和老人之间的相互支撑,是她多年坚持的最大动力。
孝老敬亲不是一句口号,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朴素承诺,是一次次用心的陪伴、一个个关切的问候,更是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