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 陈玥 记者 王越)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会场举办“第五元素: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峡平湖”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优势与系统挑战、低空智联网的技术路线选择以及其与空天技术的融合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曹先彬指出,中国发展低空经济具备三重优势: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关键在于将市场与政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技术与系统优势。”他强调,“最终实现安全、开放与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技术路线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敏认为,低空智联网的发展并非“空天”与“边缘”之间的二选一,而是亟须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协同体系。她指出,当前真正迫切的是突破天基信息与边缘智能的高效融合,包括星地算力协同、异构数据无缝集成与跨域资源动态调度,从而构建一张“天基广域赋能、边缘局部自主”的高效、可靠低空智联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董超说,低空智联网与空天技术之间实为互补竞争关系。前者聚焦城市低空,强于高密度、高动态场景下的精细化管理;后者凭借卫星平台,提供广域覆盖与全球通导服务。通过技术创新与顶层设计克服系统融合挑战,是构建未来安全、高效智慧空域的关键。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潘海为指出,学校正致力于将“三海一核”的传统学科优势,深度融入低空经济这一新兴疆域。“我们尤为关注面向海洋、极地等特殊环境的低空智能应用研究。”潘海为介绍,“例如,无人机在海上风电巡检、极地科考物流支援等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潜力。”这一方向,恰恰是哈工程智慧海洋技术积淀与低空经济结合的天然延伸。
此次论坛专门邀请深圳市计算机学会的相关专家,进行“一南一北”深度沟通。潘海为说:“深圳在低空经济方面走得比较靠前,那里像是一个大的试验场,例如大疆无人机、顺丰快递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想通过论坛拓展认知维度,让更多技术为黑龙江省的低空经济赋能,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劲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