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姚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韧不拔斗志和深厚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内涵,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大思政课”背景下,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是培育时代新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因此,应围绕“内容—路径—机制”三重维度,构建系统推进、协同联动、长效运作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实效。
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四维课堂”协同机制
建立跨部门统筹联动机制。设立由学校党委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参与的“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工作小组”,定期研究工作计划、资源配置与协同推进机制,确保“第一课堂”理论讲授、“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第三课堂”实践教育、“第四课堂”网络传播协同运行,同步发力。
制定全员参与的教学目标体系。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目标、育人评价、教师考核等环节中设定明确指标。例如,将“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认知程度”“情感态度变化情况”等指标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德育内容与质量评估之间的系统联通。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平台”建设。融合各课堂教学数据,构建以学生成长轨迹为导向的数据平台,打通课程学习、社团活动、实践体验和网络互动等维度,实现教育内容、路径与成效的可视化、可评估、可追踪。
深化“第一课堂”建设,提升理论教育精准度与亲和力
加强思政课程内容资源供给。构建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核心的专题教学资源包,整合口述史、文献档案、英烈事迹、纪念馆资料,开发适配不同课程层级的教学内容,如“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模块。
推进教学方法创新与情境再现。通过“沉浸式+案例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体验感。如建设“VR东北抗联密营课堂”“模拟战时议事会”“红色剧本式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信仰力量,推动认知、情感与价值的深度融合。
实施“双师型”育人团队建设工程。鼓励高校遴选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有红色历史文化研究能力和传授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通过“名师讲坛+青年骨干+思政导师”模式开展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如东北大学“东北抗联精神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中,“教学比武+主题演讲+模拟课堂”相结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
活化“第二课堂”资源,实现文化育人日常化、品牌化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红色文化活动品牌。结合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设立“东北抗联记忆月”“英烈讲述计划”等主题月活动。通过红色剧本杀、微电影竞赛、情景式党团日等形式,实现从一次性活动向常态化活动的转变。
培育红色主题学生社团并实现课程化引导。支持“东北抗联精神研习社”“东北抗联文化创作社”“红色传播工作室”等社团品牌建设,建立“项目申报+导师指导+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支持机制,并推动社团活动与课程实践学分挂钩,提升学生参与度。
构建“文化+科技”多场域浸润机制。利用AR/VR、AI技术开发“数字东北抗联地图”“东北抗联英烈故事集”“红色文化积分系统”等互动载体,将红色文化以年轻化、趣味化方式嵌入学生生活日常,实现文化传承与媒介形态的有机结合。
拓展“第三课堂”实践场域,推动学生深刻了解东北抗联精神
整合家校社资源共建实践平台。与东北抗联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馆等共建“思政实践基地”,打造“基地—课堂—平台”联动机制。如设立“杨靖宇战斗遗址研修营”“红色家风传承日”,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嵌合。
开发模块化、任务式红色实践项目。围绕东北抗联精神设计“红色讲解员训练营”“乡村东北抗联文化调研”“红色主题创作”等模块任务,推动学生在任务中、在实践中成长。如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精神调研计划”中,学生需撰写调研报告、完成成果展示并纳入课程考核。
推行实践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明确学生参与红色实践的学分转换规则,建立《红色育人实践成果认定办法》,将宣讲次数、社会反响、创作作品纳入学业评价与奖助体系,如“红色育人优选项目”“东北抗联精神示范团体”等评优机制。
创新“第四课堂”生态,构建数智驱动的育人新范式
建设东北抗联精神数智资源库与知识图谱。整合地方党史部门、红色文化机构资源,建立“东北抗联精神知识图谱平台”,包括人物关系网、事件演化链、场景再现图等,助力教学、科研与传播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拓展东北抗联精神网络传播矩阵。打造具有传播力与影响力的“红色IP”,如开设“东北抗联青年说”视频栏目、东北抗联英烈动漫形象、互动问答游戏等,推动“东北抗联文化+短视频+新媒体”融合传播路径。与抖音、B站、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共建“红色青年内容共创联盟”。
提升网络育人队伍科技素养。组织高校教师参加“智慧思政能力提升营”,培训内容涵盖AI工具使用、可视化教学设计、虚拟现实开发等,推动网络内容由“拼资源”向“重创意”升级,提升高校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力与育人主动权。
加强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常态长效运行
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出台《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工作实施细则》《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融合指引》《红色社团发展指导手册》等制度文件,从顶层设计到执行操作实现体系化规范。
强化项目支持与资源保障。设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专项基金”,支持相关课程开发、社团活动、数字资源建设等项目建设;引导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共享东北抗联红色教育资源。
构建激励与评估双轨机制。将教师参与东北抗联精神教学、研究、传播纳入职称评审与工作量考核,鼓励教师申报红色文化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将学生参与度、满意度与育人成效纳入毕业评价与就业推荐参考,激发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思想引领与机制保障相结合、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传统方式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构建多元融合、协同高效的育人格局。只有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才能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深”下去,进而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文化育人范式,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