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 任崇
东北抗联精神的地域性特征与文化嵌入路径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再认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导向意义。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一红色精神有效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区域发展动能,是需要从政策层面系统思考和持续推动的命题。
加强红色文化空间系统建设与多尺度空间治理体系构建
空间既是物质实践的结果,也是意识形态的生成场所,空间治理的合理设计是文化嵌入得以持续运作的前提。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与历史延续性。东北抗联精神的发生地多位于边疆、林区、山区等边缘地带,这决定了其传播路径依赖于空间基础设施、制度治理与文化政策的深度嵌套。应从国家到地方,分层次构建“红色文化空间治理体系”。
推动编制《东北抗联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将各类抗联旧址、战斗遗迹、交通线网络、群众支前地带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地理标注,依托GIS空间数据库建立东北“抗联记忆地理图谱”。
设立“红色文化空间功能分区”机制,将东北抗联精神资源划分为“教育传播型、旅游开发型、生态保护型、仪式纪念型”四类空间,通过差异化管理实现功能协同。
支持边疆地区建设“红色+绿色”双重空间价值体系,推动汤原、尚志、林口、桦南、穆棱、依兰、方正、五常等地将红色文化与生态保护同步规划,建立兼具革命记忆与绿色发展功能的复合型空间体系。
推进红色精神教育体系与青少年认同机制的深度耦合
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与媒介共振是红色精神延续的根本载体。青少年群体是东北抗联精神嵌入机制的关键主体,其认知方式、媒介偏好与价值观结构直接影响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与情感认同。为此,应将东北抗联精神教育纳入更系统的青少年教育战略之中。
构建“红色精神教育四级递进体系”:即小学阶段重在故事启蒙,中学阶段强化历史理解,高校阶段突出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认同,研究生阶段注重理论深化与专业研究。
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三进机制,鼓励高校开设“东北抗联文化与革命地理”特色课程,并建立“红色实践学分制”,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融合。
强化“青年媒介适配机制”,开发与推广基于Z世代媒介逻辑的传播内容,如短视频讲东北抗联故事、红色动漫、东北抗联精神类互动剧本杀、东北抗联主题元宇宙空间等,满足青少年的参与式认同需求。
建立“青少年红色精神认知监测机制”,通过大数据与问卷调研,掌握不同年龄、性别、地域青少年群体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接受度与价值理解,推动精准化、分众化的红色教育内容设计。
建设“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耦合型区域发展新范式
红色文化的产业转化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是文化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机制。其核心在于实现“符号价值—情感价值—交换价值”的动态耦合。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不应仅停留在教育、宣传与纪念功能层面,而应积极转化为区域文化竞争力与产业发展新引擎。东北抗联精神的多维属性为其与文旅、生态、乡村、科技等多领域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的区域发展示范带,以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带(如“杨靖宇南满抗日游击区域”“东北抗联西征作战区域”)为核心,整合山林景观、红色遗址与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康养基地、民族民俗体验等特色项目。
推动“红色+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支持将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嵌入传统村落保护、特色民居修复与乡村博物馆体系建设中,促进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集体记忆与社区凝聚力方面的功能发挥。
培育“红色创意产业集群”,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建设东北抗联文创基地,引导本地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东北抗联主题IP、VR体验、数字博物馆、红色动漫等产业形态,促进“精神嵌入—产品转化—市场循环”的文化经济模式成型。
构建数字空间中的红色传播矩阵与文化技术赋能平台
技术并非中性工具,而是文化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赋能与平台联动,可推动东北抗联精神在“数字空间—现实空间—精神空间”之间实现动态转换。在数字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播载体与技术手段日趋多元化,数字平台已成为红色文化“去中心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为此,应加快东北抗联精神的数字化转译工程与技术嵌入体系建设。
推动建设“东北抗联数字记忆平台”,集成东北抗联人物、事件、地标、文件、故事等内容,通过大数据关联、知识图谱标注与语义引擎设计,实现结构化、可视化、可交互的知识传播空间。
开发“数字纪念+空间体验”一体化应用,如开发AR实景纪念地图、线上东北抗联历史剧本推理游戏、AI讲解员等,使公众在虚拟互动中实现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主动感知与参与式传播。
推动构建“红色文化元宇宙社区”试点,探索在虚拟世界中重建东北抗联历史场景,形成空间叙事与情感记忆的数字化表达路径,推动红色文化的技术再生产与未来形态建构。
加强数字文化内容的监管与质量认证机制,确保东北抗联精神传播的史实性、庄重性与教育性,防止娱乐化、猎奇化对其精神严肃性的损害。
加强国家战略层面的红色文化协同机制建设
东北抗联精神虽然发源于东北,但其价值远远超越地域边界,具有国家化、体系化与全球化传播潜力,应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推动红色文化的协同治理与统筹布局。
设立“东北抗联精神国家记忆工程”,推动建设国家级东北抗联纪念馆群、专题纪录片、红色数字文献库等基础设施,增强其在国家主流话语体系中的制度位置。
推动“全国红色文化互动传播联盟”建设,由东北三省牵头,联合延安革命纪念馆、井冈山纪念馆等机构,开展跨区域展览、研学互访、课程共建、青年营地等协同项目,实现“红色文化国家互联互通机制”。
鼓励红色精神的国际传播与对外文化交流,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讲好中国故事”体系,开发多语种教材、纪录片、展览等,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解放的历史精神。
推动红色文化基础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学术建构
东北抗联精神要实现从实践经验向学术体系的跃升,必须依赖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设立“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专项课题计划”,鼓励在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领域交叉设立研究方向,探索红色精神的空间传播机制、社会组织嵌入路径与文化认同转化逻辑。
推动出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东北抗联精神图谱》《红色文化空间研究专题》等丛书,构建红色文化的知识地图与学科支点。
鼓励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智库,服务地方文旅规划、公共文化产品设计、教育内容制定等,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成果“从书斋走向实践、从学术走向社会”。
综上所述,东北抗联精神的文化嵌入路径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空间治理与意识形态建设工程。只有在政策层面建立系统性支持机制,方能确保其代际传承、空间持续与价值更新,使其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