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猛(右一)和阿鲁纳在靖宇公园切磋球技。 ■本报记者 张堃雷文/摄
这是前央视著名乒乓球评论员蔡猛第三次来到哈尔滨,这里的欧式风格建筑让他印象深刻。此次来哈与阿鲁纳、王开一起走进靖宇公园,和来自哈尔滨的广大乒乓球爱好者互动,让已经67岁的蔡猛感慨良多。
“哈尔滨现在有王开这样的标志性乒乓球人物,又有这么好的乒乓球氛围,应该好好利用。对于哈尔滨来说,体育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如果把乒乓球运动注入到哈尔滨的体育发展体系中,对于这座城市性格的养成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蔡猛说,推动乒乓球文化的发展,是已经从央视退休多年的他始终未变的心愿。
第三次来冰城
对乒乓球项目氛围赞赏有加
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异域风情浓厚的哈尔滨给蔡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众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让哈尔滨跟其他任何城市相比都与众不同。”来到哈尔滨的第一天,蔡猛就走遍了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等标志性景区,这里的一切都让蔡猛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历史底蕴的厚重和多元化的包容性,也让他用“舒服”来形容这座他已经来过3次的城市。
说起哈尔滨,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冰雪,作为体育评论员的蔡猛也不例外。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火热、冰雪大世界门票的紧俏,都让始终关注文化体育的他非常感慨:“冰雪季的火热让很多人见到了哈尔滨冰天雪地的美好,而秋季的哈尔滨也有她独特的韵味,气候很舒适,这时候来哈尔滨真的感觉特别好。”
从1994年进入央视担任乒乓球项目解说,到2019年光荣退休,很多“80后”“90后”对于乒乓球的启蒙,都是通过蔡猛专业、精彩的解说而开启的。说起自己的老本行,谈及对黑龙江乒乓球的认识,蔡猛就像是行走的乒乓球“百科全书”,带大家回忆起龙江乒乓的峥嵘岁月。
“一说起黑龙江乒乓球,大家可能想到的是孔令辉和现在炙手可热的王曼昱。但在他们之前,还有张德英和焦志敏,她们也都是非常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黑龙江乒乓球拥有很好的传统,现在在王曼昱身上得到了传承。”蔡猛说,此次来到哈尔滨参加“靖宇公园乒乓行”活动,几个不到10岁的小将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参加活动的几个小孩打得都很不错,哈尔滨的乒乓球氛围这么好,现在还有王开这样的流量明星。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相信黑龙江和哈尔滨乒乓球的未来一定不可限量。”
“国球”三项内涵
在哈尔滨得以淋漓尽致展现
作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乒乓球不仅在国内有着超高的人气,国乒在世界乒坛也屹立潮头。正因如此,乒乓球被国人称作“国球”。身为国内资深的乒乓球项目评论员,蔡猛对此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乒乓球是咱中国的‘国球’,不是政府部门颁布的,而是老百姓喊出来的。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大众的口碑’,大家对乒乓球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蔡猛说,哈尔滨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下都没能抵挡大家对于这项运动的热情,足以说明乒乓球在国内的群众基础有多雄厚。在蔡猛看来,此次在哈尔滨举办的活动,正说明了乒乓球对于国人而言更深层次的内涵。
“黑龙江为国家培养出众多世界冠军,这是‘国球’的第一个内涵‘为国争光’。其次,像王开这样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深入基层、接触普通市民,向大家普及和传播乒乓球文化,是‘国球’的第二个内涵‘为全民健身服务’。而王开与阿鲁纳的合作,一方面是帮助阿鲁纳实现梦想,另一方面也为中非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我看来这是‘国球’的第三个内涵‘为经济建设服务’。”蔡猛坦言,哈尔滨拥有如此浓厚的乒乓球项目氛围值得被珍惜,也理应大有作为。
“这几天我在和王开交流的时候也说,有他这样的标志性人物,以后应该举办一些有特色的赛事,最好是系列赛事,让赛事品牌留在哈尔滨,让大家一提这个赛事就想起哈尔滨,我觉得这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蔡猛表示,如果把哈尔滨比作一个人,需要用体育增加他的活力,而乒乓球对于哈尔滨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文化和体育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软实力,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软硬并驱。我希望在未来,人们一想到哈尔滨就能想到活力、想到乒乓球,这对于哈尔滨城市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所以我很期待哈尔滨能利用好现有的条件,让兵乓球成为哈尔滨体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蔡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