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收割。 ■张士强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冰城十月,五谷丰登。截至10月12日,哈尔滨市粮食作物应收3162.4万亩,已收获1449.4万亩。其中,水稻622.9万亩、玉米499.7万亩、大豆299.9万亩、杂粮杂豆及薯类26.9万亩。
随着全市秋收进程接近一半,农民抢抓有利时机,加快颗粒归仓步伐。从今年的秋粮产量来看,高标准农田有力保障粮食丰收,科技赋能增产成效显著,冰城黑土地上筑起一座座“大粮仓”。
良田变“粮仓”
当好“压舱石”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保护耕地,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10月13日,在木兰县木兰镇的一片稻田里,丰收场景极为壮观。登上观景平台俯瞰,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同时开动,从一侧收起这幅占地500亩的稻田画卷。不少市民游客为了目睹这场秋收盛景,特意赶来观看。
今年年初,木兰县将“特色农产品直播项目”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打造了500亩稻田画,将观光农业、稻作文化、红色旅游、电商直播等元素同框,铺展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随着收割机往来穿梭,水稻堆起“小山”,工作人员忙着铺平稻谷、就地晾晒。市民游客驻足风车长廊、景观小品前打卡留影,以丰收的农田为背景,感受稻浪中红色文化与振兴活力交融的生动图景。
“木兰县宣传大使”、“乡村振兴带头人·木兰大米推荐官”陈丽丽手捧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洋溢笑容。她说,在这场“以稻为媒、以文塑旅、以旅彰农”的秋收仪式上,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人脸上。“‘国企+电商+农户’运营模式让良田变‘粮仓’,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发挥出极致,打出更多好粮,在全网闯开了‘木兰大米’的好口碑。”
黑土地上写美景
农民增收受益多
高标准农田建得好,关键还得利用好。利用好的高标准农田,一般都有复合收益。
在宾县居仁镇三合村,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海洋”里行驶,机器轰鸣声奏响了“秋收乐章”。
去年,这块地实施了改造,土地更平整,高标准农田“标准更高”。大机械化作业率明显提升,丰收效果显著。
指着一望无际的稻田,一名农机手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省灌溉水15%、节肥20%,农机成本减少12%,因取消田埂而多出来的土地能增产粮食10%。
宾县居仁镇东兴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使全村种植面积达到1260亩,同时发展寒地小龙虾养殖,打造了虾稻共生产业示范基地。在立体稻作养殖中,虾为稻米提质,稻米为虾增香,一田两用、一水双收,农户生产积极性越来越高,串起循环种植养殖“生态链”。
稻田立体养殖的种类还有很多,蟹稻、鸭稻、鱼稻得到广泛推广。在通河县“虾兵蟹将”家庭农场,稻田蟹让农户收益翻番。举起一只重达三两的稻田大闸蟹,农场负责人宋全告诉记者,积温低、生长期短曾经是通河稻米生产的劣势,如今通过生态养殖和技术赋能,高寒黑土成为稻田蟹的品质保障,“冷资源”孕育出乡村振兴“热产业”。
促进“五良”融合
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冰城黑土地不断丰产。在巴彦县丰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米豆轮作的高标准农田上,大豆率先开始收获。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带着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走进田间,查看大豆的植株状态、豆荚情况、豆粒大小、籽粒饱满度等。
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也是该县最早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庄。这里黑土层厚达1.5米,大豆亩产量曾摸高500斤,玉米亩产“吨粮”。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