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君
我把发表在《哈尔滨日报》的散文拿给父亲看,父亲是名老党员,做过多年宣传工作,退休后依然保持看书读报,一壶茶、一沓报纸和一副眼镜是标配。早秋还没来暖气,坐在藤椅上的父亲盖着薄毯,报纸拿起又放下,印有我名字的那张始终放在最上面。
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报纸是父亲从工会拿回家的旧报纸,那是单位订阅的学习资料。上世纪80年代,旧报纸多是为了糊墙和糊棚。我上小学三年级,认识的字不多,我却感觉到了报纸的香味,那就是人们说的油墨香吧。等我认识的字多了,父亲的报纸也多样化了,他开始主动掏腰包给自己订报。美术类、文艺类、新闻类,有时候在一张照片上停留沉思,有时候在一行字下面勾勾画画,红笔标注的地方都会引起我注意,电话号码也常出现在某个边角,他是一个忙碌的人。有一天,我看到了“太阳岛”几个大字,当时还不知道它是《哈尔滨日报》的副刊,专发文学作品。我学着父亲的样子,不认识的字拿放大镜照,为了一则故事查字典,是副刊带给了我“烦恼”和乐趣。
“彩虹落进了江面,江面就成了游鱼的航道”,这是我最初学到的唯美的句子。我偷偷地把我喜欢的那页藏了起来,开始跟父亲抢报纸了。
北方的冬季天黑得早,又无处可去,寒假布置了作业,作文没有头绪。毕竟还是要出去玩一玩,我眼中的冬天就剩下了孩子们在胡同口疯跑,还有去井沿儿打出溜滑,最后还是以妈妈一句“开饭啦”结束游戏。游戏草草结束,我抓起手边报纸,副刊上一篇《圣诞雪花夜话》的散文触动了我,延伸和想象让我无师自通起来,小伙伴们刚从雪地上踩出来的一排排小小脚印,不就是雪地上的图画吗?我写了《铃儿响叮当的冬景》,“冬天的雪景,是一步一步踩出来的,或许是野兔或许是山鸡,更多是我和小伙伴们赶往井沿儿去的鞋印,它们大的大小的小,嘎吱吱、叮铃铃,留在雪地上的铃铛,带着回响……”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获得了嘉奖——一个红塑料皮的小笔记本。父亲给我买了几只气球,还在他的板报上写了三个美术字“加油干”。
停电的日子我们谈论的还是报纸,父亲点起蜡烛,微微跳动的火苗中,兆麟公园的冰灯闯进了我心里。冰糖葫芦和冰糕是舌尖上的诱惑,雪爬犁带来欢叫……不止冰雪,还有雷锋的故事、抗洪的故事、丁香花的故事,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迪。
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话剧《小二黑结婚》这些都是父亲为黑板报积累的素材。我看见他有一个硬壳的大本夹子,里面全是报纸剪辑,补丁一样,他则视为珍宝。搬了几次家,我们的报纸丢了不少,只有那个剪贴本一直保留下来。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伴着这熟悉的旋律长大好像是突然间的事。周末坐渡船过江的排起了队,水面宽阔却略微颠簸,不过,坐渡船要的就是带些惊险刺激,当人们因激动而欢叫时,家长总是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当我真正接触到松花江,看见江水在脚下流过,从江南到江北,与一座城市连接,怎能不因激动而欢叫呢。那年我还不会游泳,来到浅滩,让同伴给我拍下一张泳装照片,触摸到江水的清凉滋润,涌起了写诗歌的念头。
我的文字还很幼稚,只能网上发发,尽管如此,写诗的确鼓舞了我的生活。我还保持着半工半读的状态,跟着城市的公交车一边赶路一边看风景。学府路、哈工大、教化广场、工程街,书店和图书馆是我爱去的地方,有一阵子,为了论文找资料翻报刊,一些征文讯息闯进了我的眼帘,我有了投稿的冲动。同学里文科生居多,也有兼顾学计算机的,我们于各大电脑商城和图书馆之间,为了一张碟片、优盘或一本书,碰撞奔忙。有先投稿文学杂志的,样刊稿费都有,我也小有收获,吃烧烤成了奖励自己的小目标。
每当看到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文字感慨很多,想想从老式电脑五笔打字,到Windows升级,一个城市的建设和一个人的成长,跨越了多少年呢。城市的霓虹更新着闪耀着,为那些没有到来的没有实现的,浮躁中尽管去经历去历练,哪怕为了获得而失去也总比原地踏步好很多吧。我渐渐胆大起来,没事只管写,直到一天,同事拿着报纸来找我,“这是你写的吧,看名字眼熟。”哇,这不是我向往的太阳岛副刊嘛!联想起儿时的回忆,生活贫困之时,订一份报纸并不容易。从糊棚用的边角料里寻宝,到父亲主动订阅报纸,到给我攒副刊,这个过程是多么艰辛而充满喜悦。当我看到父亲的剪辑本里,有一张《红灯记》李铁梅的剧照时,感觉时光在倒流。我把我发表过的报纸悄悄地放进这个本里,仿佛这一刻我和父亲的生命丰厚了、重叠了。
我用我收到的稿费给父亲订报纸,当然他还是最关注副刊。本夹子满了,报纸被父亲堆在脚下或枕边,像我小时候那样,需要就随手一抓。我长大了、父亲变老了。我经常带他去周边转转,没人陪伴的时候,一张一张地翻看这不知摸过多少遍的报纸,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曾是我的成长食粮。收拾东西,捡到一个小笔记本,红塑料皮,里面的纸张有点泛黄,从未使用,喔,那不是我的作文奖励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报纸承载着我和父亲两代人的期盼和依恋。
从读报到写作到发表,我要感谢我的城市和报社的编辑老师们,报纸作为宣传媒介,丰富了知识,延长了我们生命的体验,还具有收藏功能。一个普通的读者可能会与报纸分分合合,童年的那份美好契合始终记得。我又回到了小时候分享报纸的日子里,借着黄色火苗的光焰,我和父亲的脸有些发红,那一则则故事却是发烫的,在小屋里一闪一闪。
作者 |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十九期作家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