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艳春
午休时间,沿着松花江边漫步,从“老头湾”一路向东,走过通江街码头,走过防洪纪念塔,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井街。
眼前的井街,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中“变”得更小了。本来不宽的路,两边都有停车,各式各样的小店:民宿、便利店、小饭馆,林林总总的牌匾挂着,门口的小摊摆着。它是“横”在友谊路、松花江边的一条小街,实际上,如今到江边的那一段已经被拦上了,汽车不通江边了。
为什么对这条小街如此地关注呢?很简单,因为在这里我整整工作了六年,是从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最初的六年,也是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几年。那些年里,我工作的报社原址就在井街距松花江边最近的那端,小小的院子、不高的办公楼,满载着奋斗的青春时光。
在井街的时光,是上世纪90年代。夏天,同期走上工作岗位的小伙伴们,经常会在中午时分一起到江边散步,工作的事情,大家一起聊聊。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包括工作中的事情,还有食堂。我们的食堂饭菜味道很好,大厨的手艺相当棒,两层的食堂,每到中午就排上长队。现在只记得好吃的蒸饼,可能是都挺好吃,以至于全忘记了,尴尬!同事们吃饭的速度都很快,饭后风风火火地跑回办公室,有很多人午休要回办公室约人打扑克,放松一下。
冬天,如果遇上雪天,同事们早晨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扫门前雪”,那时候没有社会化清雪,而是门前三包清雪,都是临街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事。于是,在寒风里,每个人挥舞着扫帚、铁锹,没有人偷懒,不活动真的冷啊。一场扫雪活动下来,居然在冬天里冒了一身汗。
在井街的办公室里,我们告别了铅与火(从铅板印刷到激光照排),又告别了纸与笔(从手写到电脑打字)。现在想来,我也是经历了重要时代历程的媒体人,感觉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了。
1999年,在从井街办公楼正式搬家的那天,有一个非常正式的搬迁仪式,不是隆重的庆典,而是一个煽情的场景,很多人落泪,尤其是在那里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同事。在井街,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青春岁月,还有很多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里面有荣誉、有责任、有思考、有行动、有情感……
现在的井街,我们原来的办公楼变成了连锁酒店,也找不到原来的小院了,那里的空间矗立起了一栋数不清多少层的高楼。
从搬迁以后,极少有机会再去井街,这里没有繁华的商业,没有热门的打卡地,只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店,而二十多年前的那些店铺,也不知道哪年哪月“偷偷”关门了,再也不见了。快速走过这条小街,竟然找不到当年的半点影子,便就这样吧。
作者 | 高级记者,哈尔滨日报社经济新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