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颖刚
自从80年前你从新中国黎明的曙光中诞生,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骄傲——新中国的第一张城市党报。80年来,你虽然几度更名,但始终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在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这个城市老百姓最信赖的信息来源。
记得在我小时候住过的道外大杂院儿里,三十多户居民就订了十多份《哈尔滨晚报》(当时的名称),由于公共报箱就挂在我家的门旁,除了似懂非懂地时常翻看我家订的报纸,我曾经一度还担起义务送报员的职责,楼上楼下跑着给邻居们分送报纸。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和《哈尔滨日报》就建立起了一种莫名的情感联系,以至于我在1981年大学毕业前夕填写分配意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上了哈尔滨日报社。
《哈尔滨日报》就像生长在哈尔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棵大树。你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的土壤,在党和共和国的阳光中茁壮成长,从黎明曙光中的一棵小树,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你由起初的一张报纸发展为后来的六报一刊,由传统的纸媒发展成同时具有多种电子媒体的复合型媒体,由单一的报业产业发展成为面向社会全方位服务的文化多元产业。你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你的道道年轮镌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
在你繁茂的枝条叶片上,写满了一代又一代报人的名字。那里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记者田登高、陈桂琛、王同经、王清胜、谈进善、付庭礼……有七十年代的名记者戴步清、庄进修、陈景腾、李一征、高文友、马忠贵……有八十年代的新锐记者贾宏图、蒋巍、王建男……当然也有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乘势而起,报道出一个个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组织出一个个牵动全市人民目光重大社会活动的一批批当时的年轻骨干记者。
在你的枝干上,也挂满了一串串丰硕的果实。那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个个知名专版专栏:社会时空、新闻周刊、老百姓、真相实验室……那是老百姓踊跃参与的一个个大型社会活动:再就业招聘大集、哈尔滨国际美食文化节、露天车展、万人徒步大赛……那是老百姓热情关注的一个个专题报道:黄金水道行、探访冰城最后的棚户区、为你讨回打工钱、明天的早餐在哪里……那是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十强、全国城市党报品牌十强、全国十大晚报等一块块金字招牌,那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百姓的好记者一个个闪光的荣誉称号。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哈尔滨日报工作的30年,则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职业经历。也可以说,这棵大树滋养了我的大半个人生。正是在这里,我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蹒跚学步的第一次独立采访,到独立完成一版头题的长篇通讯,从老师领带下的豆腐块文章到有独立思考的深度报道,从赶鸭子上架的新闻短评到环环相扣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一个懵懂青涩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驾轻就熟的记者。也是在这里,我完成了由一个作战单兵到指挥员的嬗变:从策划单一的新闻报道到谋划重大社会活动开启的连续报道,从领导一个战线的报道到明确一张报纸的定位,从一张报纸的结构布局到集团几张报纸的市场定位和社会分工——一种简单的新闻意识升华为统筹全局的社会责任。更是在这里,我完成了从新闻生产的管理者到多元化产业报业集团管理者的跨越:从单一考虑报纸读者定位到与市场定位相关的广告营销策划,从闭环管理的新闻出版到开放管理的包括印务发行体系的报业经营管理体系,从新闻出版的岗位责任制到整个集团的法治化运行体系,从报业产业的经营管理到涉及房地产、酒店、旅游、社会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哈尔滨日报,我的人生因你而多彩,我的生命因你而升华。
2011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任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后,哈尔滨日报给我的滋养仍在助我余热发光,在组织社会调研、进行专项质询、撰写调研报告、策划专题活动方面发挥了我的长处。在此期间,人大的一些同事、朋友几次劝我在人大退休,可我都笑着拒绝了。因为我知道,无论到任何时候,我都是哈尔滨日报这棵大树上的一个枝条,总有落叶归根的时候,我怎么能够离开这棵大树呢?
作者 | 高级记者。2001年11月至2011年7月任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经理、党组书记,哈尔滨出版社社长(至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