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哈尔滨滨洲铁路桥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哈报手机记者” 王贵伟摄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当“网红打卡地”的标签与“红色影视记忆”重叠,哈尔滨滨洲铁路桥便有了超越风景的厚重意义。这座横跨松花江、始建于1900年的百年老桥,不仅是市民与游客争相定格的城市地标,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无法被遗忘的“原点”——它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实景拍摄地,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首次以主人公姿态登上银幕的历史性时刻。
回溯至1947年,延安红色电影人王滨带领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的团队,将镜头对准了这座钢铁桥梁。影片《桥》的剧本并非虚构,而是取材于哈尔滨铁路车辆厂工人修复被破坏的佳木斯铁路大桥、支援解放战争的真实故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滨洲铁路桥的钢轨与铆钉,成为了银幕上工人阶级坚韧意志与奋斗精神的最佳注脚。当影片于1948年秋公映时,这座桥也随之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记忆,成为红色影视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符号。
如今,漫步于滨洲铁路桥的步行栈道,脚下的枕木仍留存着岁月的痕迹,江风掠过桥面时,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火车的轮声。这里早已不是单一的红色影视取景地,两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雪城》《白日焰火》等多部影视剧都曾在此定格画面。正如纪录片《永远的桥》导演魏春桥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人一次次选择这里,既是因为它独特的工业美学与城市气质,更是对《桥》所开创的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深切致敬。
打卡滨洲铁路桥,打卡的不仅是一座百年老桥的沧桑与浪漫,更是一次与红色影视历史的对话。当快门按下,镜头里的钢铁架构与江天一色,早已将“新中国第一大片”的精神印记,融入了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记忆之中。